文档介绍:课题中区第四中学教师姓名郭建国教材版本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职称中学高级教师年级初中一年级性别男学历大学本科年龄 43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知识、从积累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讲述”进行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生动活泼的历史变成了简单的符号和枯燥的条条框框。学生毫无兴趣,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发展,让历史不再枯燥,让学习变得有趣。本课教学中,我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地区——北京的历史紧密联系、与现实社会——学生对敬老院中缠足老人的采访、学生的主体作用——编辑、表演情景短剧等紧密联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打破教材局限,从感性入手,经过一系列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本课通过情景短剧、采访录像、教学课件等素材,将近代社会生活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资料、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较好的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二、教学背景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中国近代政治、军事等内容,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抗争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学生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刷馆等为例, 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因为材料众多,在教学安排上没有照搬教材,而是将教材中与社会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兴办实业”,移到下一课进行;采用了大量学生比较熟悉的北京地区的历史资料、学生的采访调查、自编短剧等,将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 以照片和影像资料为纽带逐步深入,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本课历史材料有趣且丰富,包括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影音资料,这些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历史资料能力的基础。初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资料运用上优势明显,但是,要想引导他们从中抽象出中国近代生活变迁的概况、总结出变化的原因,确实有些困难。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运用了文字、图片和影音资料,而且加入了学生情景短剧、介绍长辈缠足的痛苦与不便等,再辅之以适当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以史育情、以史启智”。学生分析: ,对形象的视频资料,特别是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事物印象深刻。同时,其抽象思维已有一定发展,具备初步的信息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短剧表演、访谈介绍、交谈坐马车体验等与信息技术巧妙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习俗早已消失, 学生对这些感觉生疏。但是,伴随着大量的“老照片”、“老电影”的发行,学生对此有一些了解;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活历史”的缠足老人越来越少,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采访,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保存一些历史。教学手段: 本课使用 Adobe Photoshop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图片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使用 flash 动画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