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说明 本文关键词:中医学,名词说明
中医学名词说明 本文简介:《中医学〔第七版〕》名词说明汇总第一章导论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
18.滋肾养肝法:又称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19.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抑制的异样改变。又称反克、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
藏象
1.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
2.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3.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干净的作用。
4.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展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5.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阴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那么转变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阴。
6.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那么转化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阳。
7.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它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局部;一是将水谷精微汲取,在经脾运化输送到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8.受纳:是承受和容纳的意思。
9.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10.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
11.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物质。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详细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12、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3.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
14.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养分作用之气。
15.卫气:是具有防备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
16.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性质较清稀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的称为液。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7.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那么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肝肾同源”。
18.孤腑: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故称之为孤腑。
19.中精之腑:是指胆,胆汁由肝产生,贮存于胆,为清净精微之液,故称“胆者,中精之腑“。
20.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第四章
病因病机
1.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缘由
2.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3.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气候
4.伤寒: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者
5.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
6.疠气:是指具有剧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
7.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8.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9.瘀血: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10.实证: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11.虚证:正气缺乏表现的证候
12.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