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从“文学性的扩张”谈文学批评的标准_批评标准.doc

格式:doc   大小:10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文学性的扩张”谈文学批评的标准_批评标准.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3/16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文学性的扩张”谈文学批评的标准_批评标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文学性的扩张”谈文学批评的标准_ 批评标准论文导读: :关于“文学性”的研究被置于前沿。并据此对文学批评标准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传统批评标准之思。论文关键词:文学性,文学批评,批评标准 2001 年, 美国学者 J· 希利斯· 米勒教授的“文学终结论”, 犹如一粒重型炸弹, 在文学界产生强烈的震撼。此后, 有关“文学死了”、“文学被边缘化了”的争论此起彼伏, 近年更有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论断, 中国文坛可谓热闹非凡。热闹场面背后, 折射出学界对文学本质的苦心探索,关于“文学性”的研究被置于前沿。“传统意义的文学理论之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它在某种程度上已为含义更广的批评理论所取代”①。因此有必要对文学性( 即文学价值性) 进行重新认识,并据此对文学批评标准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一、对“文学性的扩张”现象的再认识学界普遍认为,由于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结果,文学边界大大的扩张了,广告也被包括进来, 网络文学, 短信文学的说法日益充斥着人们的耳膜。审美和艺术出现新的现象, 如网络文艺、广场文艺、狂欢文艺、晚会文艺、广告艺术、包装和装饰艺术、街头舞蹈、杂技艺术、***、卡拉 OK 、电视小说、电视散文、音乐 TV 等。步入后现代社会批评标准, 文学与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交叉发展, 这使得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远离了文学性, 更多注意起文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从学理上讲, 这不是文学的消亡, 而是文学的发展、文学性的扩张。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 能够给创作者与读者带来现代图像所难以带来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只要语言存在, 文学就不会消亡。文学性的扩张与文学终结之间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在我看来, 也正是这种“泛化”,才要求着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于“泛化”中文学性之体现。按学界的流行说法, “文学性的扩张”是指在商业气息弥漫的后现代社会,在文学生存空间被影视、网络、电子游戏等文化形式日益侵占、文学走向终结或死亡之际, “文学性”则在日常生活、思想学术、电子传媒、公共表演等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担当起统治角色。②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 文学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二重性。消费社会的文学性不仅表现在“消费者”的生产上,也表现在“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上。这使得上述的种种艺术的新表现, 有了存活的充足理由, 人们已经在慢慢****惯从文字“阅读”转向视像“读图”, 它们以前瞻性眼光选择了以带有文学性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出来。文学的未来将为它自己优越而深刻的本性所指引。而文学性是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不放的。对于文学的观照, 并不等于对文学性的观照。如果我们把任何对于文学的考察都视为文学性的考察,那么这就意味文学什么都是,因而也就什么都不是了论文范文。换句话说,我们要追寻着文学性的足迹, 探讨文学, 将文学置于边缘, 而将文学性置于中心。美国学者卡勒说: “文学可能失去了其作为特殊研究对象的中心性,但文学模式已经获得胜利;在人文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 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学性的。”③陶东风也指出:“我们在新世纪所见证的文学景观是: 在严肃文学、精英文学、纯文学衰落、边缘化的同时, ‘ 文学性’ 在疯狂扩散。所谓‘ 文学性’ 的扩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