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葡汉词典》到《西儒耳目资》——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 摘要] :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学习汉语的一种特殊方法。从最初的《葡汉词典》到后来的《西儒耳目资》,这种方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初创——完成——完善”的历史演变过程, 不但开启了中文拉丁音化的历程,而且对日后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及汉语音韵学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关键词:耶稣会士, 汉语拼音方案, 历史演变 16 世纪之前, 西方文献中有关中载不多, 且很少涉及语言, 因此“研究”二字无从说起。伴随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新航路的开辟, 大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总结以往传教经验、教训基础上他们认识到, “进入中国这样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有着自身完备的文化和制度的庞大国家进行传教, 首先应当会读、会写、会说中国语言”[1](P44) 。正如范礼安所言,要确保在华传教成功, “最要之条件,首重熟悉华语”[2](P21) 。由于汉语和西方文字大相径庭,对大多数来华耶稣会士来说,汉语学习最深切之感受恐怕便是一个“难”字, 尤其体现在语音上。利玛窦曾详尽列举汉语难学的五大理由, 其中一条便是汉语语音的声调差异微小: “一共有五种不同的声调或变音,非常难于掌握,区别很小而不易领会。……每个发音的字的确切意义是由它的声调质量决定的, 这就当然增加了学习说这种语言以及听懂别人的困难。我要冒昧地说, 没有一种语言是象中国话那样难以被外国人所学到的”[3](P28-29) 。一位 17 世纪中期的耶稣会士在失望之余甚至将汉语比作是“鸟的语言,并且只适合鸟的唇舌”[4](P246) 。为了能够掌握汉字发音,来华耶稣会士在学习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借鉴西方音韵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汉语语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归纳, 几经尝试, 终于摸索出一套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的特殊方法, “使之成为传教士学习汉语的便宜法门,由此发展出一整套汉字注音方案”[4](P257) ,开启了中文拉丁音化的历程,在汉语音韵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一、《葡汉辞典》——汉语拼音方案之雏形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罗明坚和利玛窦。早在入华之初,他们便共同编写了《葡汉辞典》。据杨福绵、张西平等人考证,“这部手稿共 189 页,长 23 厘米,宽 厘米, 其中手稿的第 32- 65 页是葡萄牙语和汉语对照辞典。共分三栏,第一栏是葡萄牙语单词和词组, 按字母表顺序排列; 第二栏是罗马字注音; 第三栏是汉语词条, 里面既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也有词组和短语”[5](P206) ,例如: 葡语词罗马字汉语词 Aguoa scioj 水 Aaguoa de frol zen sciã scioj 甑香水 Bom parecer pizu ci 标致、美貌,嘉 Escarnar co gio 割肉、切肉、剖肉 Fallar chiã cua, sciuo cua 讲话、说话根据杨福绵先生统计,该辞典共收录葡语词汇 6000 余条、汉语字词 5460 条,其中有 540 多条因当时在中文中无法找到相应词汇而暂缺。通过这种平行对比排列, 传教士可以根据罗马字的注音读出中文的字或词。不过, 要准确标出汉语读音并不容易, 尤其是汉语的声调变化细微复杂,难以掌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