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信仰重建与构建和谐人生_ 终极关怀论文导读: :面对僭越信仰之后理性逐渐暴露的局限。物化状态下的人生追问。并且还可从其中寻找信仰重建的借鉴。走向和谐人生的信仰追寻。极度的哀伤激发人们在意识深处寻求终极关怀。论文关键词:理性,物化,信仰重建,和谐人生,终极关怀【文摘】一、信仰与理性之间的人生关切(一)回到马克思: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近代以来,一方面是知识、科学的广泛运用及其在财富创造上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人们渐渐产生了对理性的迷信和对信仰的远离与丢失。面对僭越信仰之后理性逐渐暴露的局限,人们不得不回首关注个人宗教情感和宗教需要。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众已逾 2 亿人。因而宗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我们就不能孤立的、抽象的、僵化的看待宗教信仰,并且还可从其中寻找信仰重建的借鉴。(二) 物化状态下的人生追问有调查显示: 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国人承认自己拜金, 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认为国人拜金严重。当今社会, 人们对就学、就业、投资、婚姻乃至人生的方方面面的自由度和选择性不断增大, 对许多问题的选择结果常常感到难以预测, 人生意义没法知道。什么都不信仰的人是危险的,无所敬畏也就必然随心所欲. 这在人生定位上的极端表现,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传统价值信念遭到普遍怀疑时, 仍然有人没有放弃对信仰及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三)人生新定位:理性与信仰相濡以沫克服物化问题,追求内心和谐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拒绝和消灭,而应该是积极的信仰重建。人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知、情、意的统一, 都既有物质需求, 又有精神、心灵需求。在进入小康社会之后,后一需求会日益增加和凸显,且这一需求又是理性、知识难以满足的。这就需要包括宗教在内的人文学科与包括工具理性、经验理性在内的人类理性相濡以沫终极关怀, 使理性与信仰实现互补, 相得益彰。这就是本文想强调的人生新定位及人生研究新定位。二、走向和谐人生的信仰追寻(一)充实的人生需要超越性的信仰之光信仰主义者往往认定自己的宗教信仰,能给内心以极大满足,使人生获得神圣之光朗照。这启示我们: 信仰对于人生有其难以言表的巨大作用与意义。肯定信仰的作用, 旨在倡导社会成员都应当有自己的崇高信仰和追求。有了信仰, 人生才有价值。其信仰可以是马克思主义, 可以如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艺术家等那样对科学、艺术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还可以是某种宗教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有了信仰, 才能懂得敬畏、感恩、律己、积德、行善等等, 从而拥有充实和幸福的人生。(二)生命的临终关怀需要超越生死的精神慰藉在死亡不可逆转的残酷现实面前,任何的现实关怀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极度的哀伤激发人们在意识深处寻求终极关怀。作为精神存在的人的自我意识, 却又秉赋着追溯无限过去、展望无限未来的能力以及超越当下的意志。正是肉与灵、形与神之间矛盾与冲突, 由此形成宗教追寻的不竭动力。从一定侧面看,宗教就是认识无限、探索无限并通过皈依无限, 从而能满足人企图超越生死得以永生的一种精神追求。【正文】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案)》总纲部分增写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宗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