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十五参军征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化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情感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获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精品文档请下载)
自学指导(二)
1、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土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土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如今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精品文档请下载)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质疑探究
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然后分组讨论.
2、诗中哪一句极言参军之久?
明确:“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和“十五”相对照,突出其“参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和“参军征”相照应,那么说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精品文档请下载)
穿插残酷的兵役制度(出示课件)
(老师过渡):
在这长长的65年里,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他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浴血搏斗,多少危险、艰辛、思念、期盼都在战场上),暮年的他终于归来了,这是何等的惊喜.(精品文档请下载)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明确:远望:松柏冢累累
(老师过渡):
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往前走,他在寻找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家园,可他看到了什么?(指生说)(精品文档请下载)
近看: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老师过渡):
此时此刻,老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
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同学们,这位老兵65年九死一生的付出和等待,并没有换来他所期待的 (团聚、天伦之乐)。(精品文档请下载)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出示: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师过渡):自由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
(课件出示)明确: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辛,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理的痛苦。
(老师过渡):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些痛苦呢?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
明确: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精品文档请下载)
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生活上的苦,男生读精神上的苦
5、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