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画意与诗情.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画意与诗情.doc

上传人:nracyx 2022/5/8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画意与诗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画意和诗情
自从苏轼讲“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后,“诗中有画”这四个字便常常被人用作诗章的赞词了。确实的,不单是王维,许多诗人的名篇名句,每当我们吟味它,总觉得那么新颖,总觉得意趣无穷,真切如画。那末,诗人是怎样话
·情景相生》)
读了这一段分析,仍然体会不出“门口停着去东吴的船”怎样会“显得空间广阔,含义深远”,“不是画所能画出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解释“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老杜是不是在写他门口真的泊着一艘去东吴的船这样一个近景呢?恐怕不是,还应该是写远景,而且比“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雪”和“门口停着去东吴的船",船在门口停着,在这有限的范围内怎样表达出“万里"来?假设只因为是条船,而船肯定是要行“万里"的,于是就用它来表达“空间的广阔’,那么这句诗就呆滞得没有任何情致了。(精品文档请下载)
诗中的画境是前后相衔接的,即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内在的联络;断不会近、远、远、。第三句说的是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雪,但杜甫没有用“临”“迎"‘邻”等字样,而用了一个“含"字。借大的一座山竟然可以“含"在窗内,这是用什么目光观察到的?实在是一种***的目光。这句诗和“隐几唯青山”不同,那纯粹是从窗口向外看山。而“窗含西岭千秋雪”那么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两岭的雪峰,是把窗外西岭之雪和连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的。这“窗”,犹如油画的框,而
“西岭千秋雪"那么是框中的画。这就是第三句的情趣所在,画境所在。“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高到雪线以上。这么高的山而可以象一幅油画一样嵌在(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山”“含",才可以“含”***,懂不懂***学那么无关紧要。反正这个“含”字说明他的观察、描绘是完全符合***学原理的,因此杜宅中以窗为画框的那幅“西山积雪图”也是他画的,而且他只不过是画了一张画,终究有没有“时间永久”的意识在里边,似乎看不出来。  (精品文档请下载)
如今再看第四句就很好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山雪景之后,再把目光投向窗外,又发现了奇观:透过他那院门口,又看到辽远的水面上飘着东去的航船。,所以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泊在哪里呢?就泊在杜宅院门的门框中间。这又是一个符合***学原理的描绘:他把辽远的“万里船”和杜家的院门口压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那么万里航船竟如泊在门中。只有这样来理解这句诗,把“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一些概念联络在一起,才会出现奇异的画境,为什么说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程度,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不是觉得很近么?其实那些山全在几十里、,又觉得几乎远得水天相连,其实并没有那么辽远。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
“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而且他只不过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意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含意深远”***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精品文档请下载)
角 度
古来写朝会的诗是不少的,恨总不及“九天阊阖(传说中的天门、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天子的礼帽和礼帽前后的玉串)”这两句。封建社会的朝会是怎样的场面,生活在今天的人怕是没有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了,但这并不阻碍我们通过文艺作品去感受古代的生活真实。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诗人摒除了许多常用的庙堂文学的细节刻画,也没有任何圣明、尊严、诚惶诚恐之类的主观色彩的渲染,却把一个庄严庄严,气象万千的宏伟场面如画一般地展如今人们眼前,让我们恍假设观礼其间,如见辉煌的殿字,如闻衣履窸窣的起拜之声。这两句诗的高明之处也就在这里。于是要问:为什么不事任何渲染便会写出如此宏伟的场景来?(精品文档请下载)
人们通常不大注意“九天阊阖”,把宫阙比作上界,所以一首写朝会的诗出现这种神化的字眼也并不稀见。但在这首诗里,,一下子就把人间的殿宇推向云端,先给读者造成一个极大的仰角,从而把朝拜者的“万国衣冠”和被朝拜者的“冕旒”从艺术上拉开一段极大的间隔 ,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下引到天上。(精品文档请下载)
在绘画、摄影中都是非常讲究角度处理的。一个极好的景,可以因角度处理不当而黯然失色;一个平淡无奇的景,也会因艺术家匠心独具的角度处理而顿生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