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结构技巧的“三字诀”.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结构技巧的“三字诀”.doc

上传人:丰儿 2022/5/8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结构技巧的“三字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结构技巧的“三字诀”
吴高扬 吴高扬,江苏省扬州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中青年教学骨干,在各级刊物发表《和则万物生――〈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底蕴的解读》《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本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等多篇论文,编写有《大学自主招生般声响交织在一起,幻化做贝多芬式的壮丽交响。我听到了一种在逆境与挫折中抗争的呐喊。纵使风再大、雨再急,也盖不过海的狂歌、燕的长鸣。人生是充满苦难的,可是只有在苦难中,人生才显得壮阔。迎着风雨,不怕电闪雷鸣,用坚定的灵魂去高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要用撼动宇宙的气魄,奏出人生的篇章!
……
风如笛,海如琴,万般智慧融汇在涛声里。万里长空与千里烟波之间,一个渺小的身影在倾听。
他听到了人生的真谛。

从结构论,本文没有“硬贴标签”,但主体部分角度各异,层次分明:无风时听爱的和鸣,大风时听壮丽的合奏,狂风时听抗争的呐喊……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可见,文章结构的清晰,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分”,关键在于思维上的“分清”。从议论的角度说,“分”其实就是“分析”,可以分“角度”“层面”“程度”“范围”等等,条分缕析的文章才可能眉目清秀;从记叙的角度看,“分”其实就是“选取”,片断的抓取、故事的集锦、性格的组合,都隐含着一个“分兵几路,合而围之”的思维。
当然,“分”不是割裂,分出来的各个部分总是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的关联。例文中三个层面,都围绕着“听海”,由自然而人生,给人以启迪;“无风时”“大风时”“狂风时”组合起来又可以概括出大海的各种状态,挖掘出“听海”的不同内涵。所以文本结构中的“撒豆成兵”,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众星拱月”。即便各个部分之间看似“截然分开”“各不相干”,也必然包含着内涵上的勾连,逻辑上的严密,主旨上的拱卫,“文断而意不断”,从而呈现出一种跳跃的美。









有的同学追求结构的整齐,常常采用的手法是“排比语段的整齐排布”“事例选用的平行堆砌”,追求的效果也只是语言的华美,局部的语势,于全文看,或不够协调,或失之重复。其实,我们更应该从全文宏观的结构思维来讲求一种“对仗与对称”,这样往往更容易呈现出结构上整齐的美。
古代诗歌创作手法中有一种叫做“词从对面飞来”,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如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常见的伤别怀人之作。前两句写“此时此境”,独客巴山,秋雨凄凄,夜长人静,归期漫漫,是一份无可诉说的凄凉。如果顺着写下去,也不外乎“凄风苦雨”“秋凉心寒”之类,如此,在诸多写离情的诗作中也只能算是个平庸之作了。妙就妙在,三、四句一转,去写“彼时彼境”,化实为虚,跨越眼前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本诗的独特价值就在于结构上的“对举”,从而在“聚”与“散”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观照”,把“相思”写得深婉曲折,特别是两次“巴山夜雨”的不避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对照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许多概念往往是成对或者成组出现的,诸如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大与小,虚与实,永恒与刹那,热闹与寂寞,方正与圆滑,大俗与大雅,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小桥流水人家与大漠西风瘦马……它们相依相存,天然对应。当我们在某个概念中苦思冥想、一筹莫展时,不妨让自己的思维在“她天然的对应物”中多停留一会。当桃红遇上了柳绿,当白山邂逅了黑水,当红颜幻化成白发,当无声处炸响惊雷,当百炼钢化作了绕指柔,当“冬天来了”联想到“春天还会远么”,我们会在对比中领会“黑白分明”,会在对应中发觉“桃红柳绿”,会在联系中走向问题的深处,会在一种“彼此对照”中发现事物之间隐秘的关联。如此行文,文章的结构往往呈现出二元分立之势,整饬平衡,如两翼张开,遥相呼应。
“对”字诀大体在两个思考维度上展开:一是“正对”,即在求同思维的指引下“比类对照”,从而相辅相成,如较为常见的“托物言志”之法,其实就是在“物性”与“人性”的二元对照中,求得统一;一是“反对”,即在求异思维的指引下“对比展开”,从而相反相成,在结构上产生一种“张力”的美。下面我们结合一篇例文,来看看“对字诀”的运用。

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