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49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杏杏铺 2022/5/8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
  1、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详细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重要年龄段。因此,我放弃了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手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内容精简掉了,新教材突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究相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突出了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究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注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简洁的方法,进展有条理的思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以后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悟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缩短了抽象概念与学生已有学问经历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运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善学****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沟通经验学****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觉用怎样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正方形;用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长方形。在对所发觉的不同的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展思索,对直观操作活动进展初步的抽象。再把初步发觉的结论进展类推,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思索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再提醒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根底上,借助直观的集合等图式,显示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经验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是删掉了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够严密、对后继学****没有影响的内容后,的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由于采纳了列举法,学生得花较多的时间去找,当遇到的两个数都比拟大时,不仅花时多,而且还简单出现遗漏或算错的状况。相比之下,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先依据概念采纳一一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待学生熟识之后就教学生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的支配效果不错,学生也没感到增加了负担。《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3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学问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驾驭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究,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敏捷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到达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领悟意图,做到用教材教。
  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重要的是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敏捷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微环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洁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探究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干脆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干脆提出问题:“假如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楚地表达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敏捷的运用教材,深放领悟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