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内学课件
目的要求
1、了解痹证的定义和范围及研究进展。
2、熟悉肢节痹证的病因病机及病理转归。
3、掌握肢节痹证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与痿证、风湿热、骨痹、膝眼风病、上鱼水、痛风等病鉴别要点。
4、掌握肢节痹证的证治内容。 疾
复感外邪
脏腑痹(如风心、LN)
内舍脏腑
病机小结(续二)
从以上可以看出,
1、  病因:内因:气血营卫内虚(素体阳气阴精不足)
外因:风寒湿热外袭
2、  病理因素:有风、寒、湿、热、痰、瘀、虚
3、  病位: 初起:肢体皮肉经络
久病:筋骨、脏腑
病变主要与肝肾睥有关(肌肉、筋骨)
4、病机概要或基本病理:风寒湿热,闭阻经络,气血不畅
(经络气血痹阻)
实证—脉络郁闭 虚证—脉络失养
病机小结(续三)
5、  病理性质: 初病:邪实
久病:正虚邪恋或虚实错杂
6、演变: 风寒湿痹 风湿热痹
正气受损
实证日久 虚实夹杂
痰瘀交阻
久而不愈 肝肾亏损,气血不足
脏腑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 断
临床表现: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及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史:本病常有反复发作史。
辅助检查:实验室及X线检查有助于痹证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可渐见痿瘦,而以痿病相似。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Lei)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但肢体多无疼痛, 而痹病却以疼痛突出。
痹证:以筋骨、肌肉、关节的酸痛、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特点,肢体关节均有疼痛,无瘫痪的表现。
瘘证: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特点,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注意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兼夹症、所具特征
1、辨正邪盛衰:以明病之虚实,标本缓急。
2、辨病因病邪:以知病之邪及邪气的轻重、浅深、
从化。
3、辨兼夹证:看有无血瘀及痰浊或累及脏腑或痹
痿同病。
4、了解体质情况及机能状态:以测其病邪之易感
性或从化。
如素体阳虚气弱易感风寒或风湿,从阴从寒化
阴虚阳亢之体,易感风热或湿热,从阳从热化
主 症 病 邪 虚 实
行 痹 游走不定 风 邪 胜 实 证 多
着 痹 重着麻木 湿 邪 胜 实 证 多
痛 痹 剧痛不移 寒 邪 胜 实 证 多
热 痹 红肿热痛 热 邪 胜 实 证
尪 痹 僵痛变形 痰 瘀 胜 虚实夹杂
(脾虚或肾虚)
气血虚 绵痛酸麻 气 血 虚 虚 证
5辨风寒湿痹与热痹
二.治疗原则
通— 贵于宣通,通为主,即通络。
痹病必有湿 “治痹必去湿” “搜风祛湿,活血通络,为治痹证通法”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基本原则: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后期佐以补益之品
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大法。根据其邪胜之不同具体施治,并适时以扶正之品。
二.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