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造影剂肾病与医学教育
[摘 要] 在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介入治疗已普及到区、县级别的医院。基层需要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医学教育忽略了对临床医生关于医学影像学介入治疗的一些风险影剂肾病且治疗措施不力,使患者丧失了存活机会。
二、碘过敏试验
临床上常用碘化物造影剂用于肾脏等器官进行造影。含碘类造影剂注入体内可增加某一内脏组织或腔道的对比度,能更加清晰地显示该器官或腔道的形态、轮廓、病变特征。但碘化物造影剂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症状严重程度不一,重者可致命(死于过敏性休克等)。故在造影使用前1~2天需先做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做碘造影检查。碘过敏试验有助于预防或减少造影剂过敏反应的产生[1]。
三、造影剂肾病及危害
(一)造影剂肾病(CIN)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发生的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急性肾功能减退。在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病因中CIN占12%,成为导致ARF的第三位致病因素[2]。
(二)几乎所有接受血管内注射造影剂的病人均会出现轻度性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但是否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肾功能衰竭则取决于病人是否存在某些特定危险因素。包括:(1)慢性肾功能不全;(2)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3)大剂量造影剂投入;(4)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如脱水、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5)高血压、心功能不全、高龄伴有肾功能不全等[3]。CIN的不良反应包括荨麻疹、支气管痉挛、血压降低、抽搐、肺水肿等[4]。
(三)碘造影剂肾病的预防
(1)询问病史:是否有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痛风以及近期应用肾毒性药物或其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药物的病史。根据病史,选择用药剂量及给药方法。(2)水化治疗。
(四)分析
综上所述,碘过敏试验和碘造影剂肾病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1)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一个着重于某些高危人群。(2)一个由进行造影剂注射的CT室提前1~2天进行过敏试验,有助于预防或减少造影剂过敏反应的产生,一个由主管医生判断病情并行相应水化治疗、再行造影,并继续水化治疗。(3)一个主要由CT室医师观察、判断、处理,一个需要根据病情主管医师进行判断、处理或与相关科室进行会诊沟通探讨确定高危人群碘造影剂的使用剂量、观察指标、处理措施来切实保护患者。
四、医学教育
在医学影像学介入治疗突飞猛进的今天,它是以医学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理、生化诊断并进行局灶性(区域性)治疗的一门学科。介入诊疗技术:影像诊断技术+外科操作技术[5]。医疗服务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是紧密相连的,目前社会的发展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医学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临床医学理论教育应把风险及危害放在高位
我国正在逐步完善衛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与效率。为使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适应国情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需要转移到基层。基层医疗机构已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对高质量医学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介入治疗已普及区、县级别的医院,由此可能涉及各种风险,比如造影剂使用规范及风险、造影剂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及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