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重建新天府.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重建新天府.doc

上传人:琪官 2022/5/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重建新天府.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重建新天府
陈世松 大量历史事实表明,迁川的客家人在定居四川的过程中,勇于确立“四海为家”的宽广胸襟,采取主动融入的姿态,故而能尽快适应环境,在四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的创业精神,对于当前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具有诸多值得借浏阳亲戚家借了两间空房,依靠砍柴为生。经过勤苦劳作,积得足够路费,才于雍正元年(1723年)再次西行,经过40多天的长途跋涉,在简阳县踏水桥安家落户,其间竟然在旅途中延宕了3年之久。
经历过千辛万苦之后,客家移民大多能够在天府之国的沃土上扎下根来,并通过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新家园。据简阳《钟氏族谱》记载,钟成上和他的3个儿子抵达简阳后,开始是佃种别人的土地,后来又通过帮人贩运粮食和挑盐担,逐渐有了些积蓄。到了第3年,又将场镇上别人经营不下去的盐店、屠行顶替下来,通过苦心经营,当年居然积攒下六百余串余钱。于是,钟成上回到广东原乡,把弟弟也带到简阳与自己同住。接着,这个客家移民家族又是经商,又是务农,至乾隆元年(1 736年),将东家准备出售的一份田产买了下来,成为当地的一户自耕农。到后来钟家田产渐多,已经达到每年收获“一千五百余挑”的水平。随着钟家经济实力大增,声望日益增长,这个客家移民家族慢慢发展为简阳县的一个望族。《钟氏族谱》所记载的祖先迁川的艰苦历程和创业故事,是当年客家移民历经磨难迁川,扎根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们从无到有,重建锦绣四川的真实缩影。

重建家园启后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灾后重建的工作繁重而紧迫。回顾中国移民史上富有典型意义的客家移民历程,对当前灾后重建工作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应树立志在四方的创业理想
当年迁川的客家人由于原乡生存空间有限,自然灾害不断等原因,迫不得已作出了外迁创业的抉择,但他们能够以一种主动的姿态面对未来的创业之路,把长途外迁作为首选良策,这并不是他们不爱恋故土家园,恰恰相反,正表明他们是站在一种更为高远的视野来处理异乡创业与家乡发展的关系。当历史需要他们在异地创业与留恋故乡之间选择时,他们懂得如何勇敢面对,善于珍惜和把握机遇,进而发出“丈夫志在四方,何必株守桑梓”的豪言壮语。

应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
客家人在入川时间上比两湖农民迟,正因如此,当他们来到四川时,不仅无法选择较为优越的生存环境,而且也错过了享受清政府许诺的许多优惠政策,加之长途迁移盘费颇巨,以至于抵达四川后,往往是“家无寸积,业无寸土”,窘困到了极点。客家移民一般都经历了为人佣工,再到佃种他人田地,直至成为自耕农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许多客家家族都是在四川定居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后,才逐渐在四川积攒余资、买地置业、兴盛发迹的。在这一过程中,披星戴月、胼手胝足,是对他们辛苦劳作的,生动写照;勤劳稼穑、勤俭持家,是对他们咬牙吃苦、顽强拼搏精神的集中概括。他们相信,只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在异乡的土地上同样能够浇灌出丰硕的创业成果。

应具备主动融人的广阔胸襟
清代有一首客家《认祖诗》说:“骏马登程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豪迈雄壮、四海为家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