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道德经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41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德经读后感.docx

上传人:baibai 2022/5/9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德经读后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1
  道德经应当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遵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了,“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事”,假如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坚持,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制了,我们虽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对事的看法,用无为之心做有用之事!
  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道德经读后感3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不为圣人,那么为禽兽。”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被尊为圣人。自古读书人最敬佩最憧憬的就是成为圣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无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即没有错误,之所以能没有错误,是因为圣人把自己的错误当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错误就马上想方法改正,于是错误就化为乌有了。后来孔子也说过相像的话便是妇孺皆知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这样要求圣人到底对不对呢?先举几个例子。上古时期三皇尧舜禹当政时,官府前都设有一面鼓,供百姓击鼓后当面对他们指出时政的弊病。朝野里谏臣成群,畅所欲言,执政者的过失因刚好改正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此时此刻还被尊为治政的大圣人。也听说春秋时期的卫大夫贤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错误,并记录下来,戒备下次绝不重蹈覆辙。以至于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过错都被订正,他靠着五十年的坚持硬是把自己铸成完备无缺的圣人,也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外安诸侯,内得民心。就是孔子也时时对他赞许不已。接着就是在论语里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不过他本人还真是一位言行相同的君子。
  《孔子家语》里有一那么故事,说的是曾子被父亲打了一顿,被打时他不但不劝父亲住手,反而叫父亲尽力打,还自以为是孝。后来孔子指出他的行为是愚孝,差点陷自己的父亲于不义之中。曾子听后茅塞顿开,马上成认自己“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这个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为尽孝,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知知“,是“病”;后来他在孔子的点破后能意识到错误是“病病”,最终他改正错误乃是“不病。”










  从几个例子看来,不管谁想成为圣人,都得重复三个过程,一是平凡人难免要犯错误;二是刚好发觉错误;三是改正错误;只有不断地重复这三个过程,才能完***格的升华,从一条平凡的毛毛虫羽化成靓丽的蝴蝶!道德经读后感4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隐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胜利,其衡量的尺度变得特别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人民警察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遵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议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这是修道的根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假如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到达极端空虚的境界。极需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干净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清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孔子说:“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安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