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高三语文复习-探究.doc

格式:doc   大小:131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三语文复习-探究.doc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3/21 文件大小:1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三语文复习-探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江苏 2009 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研究《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在现代文阅读中明确提出了“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将“探究能力”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种能力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能力点。一、什么是探究题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探索研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所以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解和概括,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探究性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的,也就是说它的答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出来的。它需要学生花一番功夫,费一番周折:或是让学生调动情感思维,进行一番或苦或乐或悲的体会;或是让学生发挥想象思维,进行一番形象上的重塑;或是让学生开启理性思维,调取储存于脑海中的各种知识进行筛选、提取、归纳、推理一番。有时甚至是三种思维的综合运用。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简单地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二、为什么要考查探究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是语文学****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 《课程标准》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三大方式之一。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方法, 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三、探究题考查的基本要求江苏高考说明对文学类文本有这样的要求: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第 1条,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 2条, 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 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第3 条,指的则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文本本身、人文背景、特有解读,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好记好懂。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索”,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以前考试大多无“我”无“思”, 只要按照命题人的解读选择或者表述即可,不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要求深入了一步,这是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四、探究题的命题规律规律之一,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人研讨。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规律之二, 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人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规律之三, 质疑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很少有这种质疑性的题目,在考场中考生一般轻易不敢质疑。所以,考生平时就要摒弃“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立足文本材料,适当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文本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四、探究题基本的特征 1、题型的主观性。通过一问一答,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 有助于考生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展示考生的创新见解和语文能力。如1. 2007 年上海春季高考第 6 题: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参考角度: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作者,生活中确有这种不理解父爱却只看重父亲收藏的艺术品的人;读者,假如我在场,一定买下那幅画,可惜我不在,错过了机会;拍卖师,竞拍者都是只重物质价值而不注重情感价值;竞拍者,我为什么没有先见之明,买下那幅画呢?父亲,在人们心目中,无价的情感竟抵不上一幅什么名画! 2 、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多个方向进行探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学****祝福》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在学****孔雀东南飞》一文, 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兰芝的婆婆口口声声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