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文档名称:

剩余价值论2.ppt

格式:ppt   页数:10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剩余价值论2.ppt

上传人:fxl8 2014/11/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剩余价值论2.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剩余价值理论
——与现实的比较
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二、原著的基本脉络
三、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四、理论热点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
“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雇佣劳动与资本》)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
“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它“按照交换价值的一般概念来说,表示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即劳动量……大于资本原有各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劳动量。而这种情况只有当物化在劳动价值中的劳动小于用这种物化劳动所购买的活劳动时间时才是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282)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
马克思不仅已经把资本主义剥削的各种具体形态即利润、地租和利息等抽象为剩余价值,而且还第一次使用了剩余价值这一术语并正确地界定了它的涵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是1865年6月。马克思精辟地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阐述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之所以能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就是因为存在着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最终完成是在19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其标志就是《资本论》的发表。
理论发展:古典经济学: 具体范畴
马克思:具体——一般

理论上的不断升华。
原著的基本脉络
一、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分析资本产生的条件和本质,是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第三至第五篇: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和生产方法。
三、第六篇:工资研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完成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1、剩余价值和资本的概念界定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
产的前提条件
1、剩余价值和资本的概念界定
剩余价值是预付资本价值以上的一个增殖额
“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