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村庄规划转型的探索.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村庄规划转型的探索.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7 2022/5/1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村庄规划转型的探索.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村庄规划转型的探索
作者:张志杰陈淼来源:《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6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市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村庄规划在这一新时代下面临着从单一目标到综合目标、从蓝图式规划到实施型规划、从技得到了提升。各村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村庄绿化美化、环境整治和景观的改造工作,村庄环境得到了改善。
然而,本轮新农村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村庄特点体现不足,规划实践性差。由于村庄规划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不足,编制方法上城市规划的痕迹还是很重,部分村庄规划照搬城市思维,难以指导实施;第二,村庄规划与上位乡镇域规划在人口、用地、设施等方面存在脱节;第三,村民参与程度有限,村民意愿未得到充分体现。在规划师专业设计思维主导的村庄规划中,村民参与规划实践积极性不高,规划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充分解决村庄发展的实际诉求。
村庄规划的3大转型
从单一目标到综合目标的转型
以往的村庄规划以空间规划为主,侧重于村庄用地布局、公共服务、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上,目标单一,实施过程落实难,无法满足村庄发展特色化的需求。
乡村振兴要求创建具有内生动力的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村庄。乡村规划目标不仅仅是对空间内容的单一规划,更应该综合考虑产业、文化、社会治理等各项软件内容,落实多规合一、系统规划的思想。要梳理村庄的发展脉络,修复村庄的文化基因,转变村民贪大求洋的思维,建立村民的文化自信;要建立村庄治理体系,强化村支两委基层治理的能力,建立村规民约,依靠自治力量对村民进行规范;增强村民特色技艺和旅游服务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完善政策机制,结合各部门配套的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合理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村庄发展。
从蓝图式规划到实施型规划的转型
传统规划侧重于村庄定位和发展目标,以蓝图式规划对村庄未来的发展进行引导。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指导下的本轮村庄规划更注重实施性,政府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多个文件,这就要求在村庄规划中增加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内容,重点在拆除违法建设、治理村容乱象、整治农村垃圾、整治生活污水、实施厕所革命、提升村庄绿化美化、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升供给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4],合理引导扶农资金有效落实,转变原有蓝图式的规划理念,以实施有效为目的,为村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表1)。例如在实施方案中,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就要求统计不同等级路面破损面积和未硬化的面积规模,梳理村庄现有路灯的种类、数量、使用情况、破损情况等,设计新修道路和修缮道路的效果,合理布置新增路灯的位置,并测算专项行动补贴资金,为下一步施工方案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从技术型规划到社会型规划的转型
传统规划思维往往是以规划师技术手段为主导的规划,不知道规划后具体的使用者是谁,是一种在白纸上做规划的思维,只需要考虑空间规划的合理性,并不需要考虑某一社会群体的需要,缺乏社会性思维的考量。
乡村规划的实施主体是多元的,除集体使用的用地外,大部分的宅基地建设主体都是分散的村民。各户的经济条件不同,建设诉求不同,思想认识不同,都会对实施的方式产生影响。乡村的规划和建设是生态文明的结果,因为一开始就是给不同主体量身设计的,乡村的规划设计要更多考虑使用者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