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
《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文版封面 (美国高中生必读书)
《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版扉页
188表示哀痛和怀念的致词。既是对死者的敬仰、悼念,又是对死者亲属的安慰。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勉励生者。扣住这一特点,便不难把握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悼词的语言要十分讲究,既要充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又要给以慰藉和鼓舞。评价时,要实事求是,赞而不媚,哀而不俗。用语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扣住这一特点来揣摩语言,其深层含义自然会被准确发掘出来。
问题1
朗读第一段。 问: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什么心情?哪些词语是传达这种感情的关键要点?朗读时应如何处理?
▲明确:沉痛悼念。“两分钟”读得稍重一些,──为在最后时刻没能留在伟人身边而后悔。把“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读慢一些,把最后一个“睡着了”读得更慢一些,── 才能够充分表达悲痛之情。
▲明确:说明他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工作到最后一息。
问:为什么非要交代“在安乐椅上”逝世?
问题2
在本论部分作者写了马克思什么伟大贡献?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简单事实”。“物质决定意识”。── 可结合分析这段的句子结构来理解。
▲明确: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落后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纷繁芜杂”和哪个词构成对比?“简单事实”又是指什么?冒号后面的内容说明了哪些道理?
问题3
集体朗诵第4段
提问:“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是什么关系?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豁然开朗”说明了马克思找到了一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正确道路,“在黑暗中摸索”与之相反,比喻马克思以外的各种学说都没能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们在黑暗中转来转去,找不着门径。
问题4
马克思的墓志铭是--
▲──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从这个墓志铭你能悟出第7段的内容吗?
▲ ── “改造世界”。
▲ “办报、出书” ──宣传工作。
▲“领导革命组织、创立第一国际” ──组织群众。
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世界的工作?
问题5
第7段的第一句话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其次是什么?“首先”又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呢?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 这是承接上文对马克思科学理论的评述而说的,意在说明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他创立科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的。
问题6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全文的中心论点 )
但恩格斯在上面说的都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怎么能论证“损失”呢?
▲因为马克思的逝世使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都将形成“空白”。 这就把“贡献”和“损失”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了。
具体说说有几个什么样的“损失”呢?
▲有两个“损失”,一个是“对于......”,一个是“对于......”。
问题7
结合上面说的马克思两方面的贡献,到底“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分别指什么而言?
▲前者是革命实践的损失而言,后者是革命理论的损失而言。
但恩格斯在论述这个论点的两个方面时先后次序颠倒了,这是不是思维前后不一致而导致结构的不严密呢?
▲层层深入。符合人们由近到远的认识规律。
问题8
现在议论部分,论点有了,论据有了,还少一个结论,请找出来。
▲第9段是结论:“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那么第8段写来干什么?不是多余吗?
▲不多余,它是用来进一步论证马克思的影响和品格。
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克思具有这种品格?
▲从最后一句,体现了他一心为革命,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
文章结构
(论点)
(论据)
(结论)
不可估量的损失
科学理论
革命实践
两个发现: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宣传群众
组织群众
影响和品格永垂不朽
其它发现
小结:
▲第一、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这严密的结构是建筑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他的科学思想和革命实践是统一的,他的科学理论和他的革命科学观是统一的,他的爱和恨是统一的。作者在结构文章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