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节鲁迅-资料
一、《狂人日记》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狂人日记》的意义
可以说,《狂人日记》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整个封建传统宣战的一篇战斗檄文。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人如此深刻、如此尖锐地揭示过传统封建思想的本质。封建传统吃人不仅是《狂人日记》的主题,同时也是《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正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曾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2)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狂人日记》象征性地表现了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知识者的觉醒程度是与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的孤立程度成正比例发展的。
“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的人越是把他视为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而当他完全失望于自己改造环境的行动,感到只能顺应现实的要求时,他的“病”也便痊癔了,他也象一般知识分子一样到某地做侯补官吏去了。
“狂人”的命运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者的悲哀—
“人醒了无路可走”。
(3)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狂人日记》更是鲁迅“反抗绝望”人生哲学的思想体现,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解放的悲剧寓言。
小说正文与文言小序之间形成尖锐悖反,形成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悲剧模式:“觉醒--反抗--从众”。
白话正文--狂人的英勇反抗。文言小序--病好后到某地候补当官,向传统妥协回归,狂人已屈从于旧的规范。
明白告诉人们:问题没那么简单。
狂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做出决定时狂人面对的精神压力是什么?有众多的疑问。
这种思想早就体现在鲁迅《呐喊·自序》关于"铁屋子"意象的描写中: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
铁屋子,看不到希望,也许会有。鲁迅没有放弃原先的疑虑。
铁屋中的呐喊——绝望境地,仍然要呐喊、反抗
在《彷徨》小说集,描写知识分子觉醒悲剧的《在酒楼上》的吕维甫、《孤独者》中魏连殳的身上有更深刻的刻画。
《狂人日记》—— 创作总纲
可以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小说创作的总纲,基本问题已在篇中提出。带有很绝望的气息,认为未来没有什么希望。
表现在两个大方向:
①所谓揭出历史真相:即中国需要改革,然而改革是无望的。
因为社会是这样的积重难返,民众是这样的愚昧野蛮,无药可救,只有等待造物的皮鞭来抽。
②新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革命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林觉民,夏瑜式人物。要么“退而求其次”,做隐士,如狂人。但是又怎样呢:鲁迅十年沉潜,郁郁寡欢。
选择属于存在主义思潮,反抗绝望。
到底何去何从,为此鲁迅没有过乐观肯定的回答。知识者:历史的“中间物”。
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
鲁迅说,我这样的历史中间物的任务,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捣乱。当然不被黑暗所相容,因此黑暗到来的时候,这样的影子要消亡。
同时,历史中间物的意义仅仅在于和黑暗捣乱,他的生命价值是和黑暗紧紧连在一起的,是实现在跟黑暗的反抗当中的,因此当黑暗真正消失、光明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个历史中间物的价值也没有了,影子也要消亡。
所以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他不仅在黑暗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光明中也没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他只能够彷徨于无地。
这实际上所指出的不仅是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的一种深层困境,恐怕也是所有的知识分子共同的深层困境,就是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你只能够无地彷徨。这“无地彷徨”四个字,说尽了知识分子的深层的困境。
参考作品:
汪晖 《反抗绝望》--哲学角度目前最深刻的著作。
汪晖1988年的博士论文,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鲁迅小说世界的复杂的精神特征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关联的纽带”。作者以颇具原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通过对鲁迅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