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三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最新考纲
热点提示
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照
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结果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实验结论
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两实验联系:
(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2)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单独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之间相互比较,由此得出实验结论。
例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如下:
相互对照时每组均既是实验组又是对照组,每个实验组除要探究的因素各不相同外,其他所有条件均相同,最终结论必须由几组实验结果对比得出。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设计基本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等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断,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3)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2012·江苏盐城调研]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得到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 ( )
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有35S
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
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有35S
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有32P
[解析] 由题意可知,标记后再加热杀死,S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会变性失活,而其DNA则仍保持活性,具有转化能力,因此当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后,S型菌的DNA会使部分R型菌转化形成S型菌,其他绝大多数的R型菌仍然正常。从死亡小鼠体内提取到的活的S型菌和R型菌的蛋白质的合成与S型菌的标记蛋白无关,也就是说从死亡小鼠体内提取得到的活的S型和R型细菌都不会含有35S。
[答案] A
1.实验思路及方法
S元素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元素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2.侵染特点及过程
(1)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蛋白质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2)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噬菌体增殖场所是大肠杆菌细胞内,除噬菌体的DNA做模板起指导作用外,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ATP和相关酶等全由大肠杆菌提供。
3.结果及分析
分组
结果
结果分析
含32P噬菌
体+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含35S噬菌
体+细菌
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
对比项目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实验
不同点
DNA与
蛋白质
分开的方式
采用直接分离法,即真正将S型细菌的DNA与其他成分分离,然后用每种单一成分与R型细菌混合,做体外转化实验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进行实验以实现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对照原则
相互对照
自身对照
实验结论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对比项目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实验
相同点
①均使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②都遵循对照原则;
③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培养噬菌体只能利用活体培养基,因为病毒是专营寄生生活的。
[2012·江苏南京模拟]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图:
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选项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有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少数有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
D
全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