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细心整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根底上相识因数倍数。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我在细心整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根底上相识因数倍数。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一样的正方形拼长方形起先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当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因此,我要求不用12个正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约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热闹,但学生的学习爱好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学问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依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老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依据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几个因数?在学生答复之后,我接着请同学们用刚刚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虽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好像减弱了好多,但依据试上这课时的状况看,这样的设计比干脆让学生自主探究36的因数有哪些学习效果要好一些。干脆探究36的因数有哪些,放得太开,学生无从下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不知道该如何找因数,有的没有找全,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觉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后接着去找36的因数,那么他所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的思索更有针对性,目标也更明确,对学问的驾驭也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