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准备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
【过程和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刚我们欣赏了《望岳》,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如今,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根底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浮云(fú)
(2)理解词义
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②缘:因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遒劲清新。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非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整体感知
,“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络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和实行变法,和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权利,表达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文本探究
,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
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屹立的,前两句突出了飞来峰高耸云天的气势。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运用夸大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见日升”从侧面写出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两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和对自己对将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两个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它们是什么意思呢?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树木花草繁茂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喻绝处之中找到出路,突然出现的好形势。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诗。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根底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豚(tún) 箫鼓(xiāo) 叩门(kòu)
(2)理解词义
①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
②足鸡豚:指菜肴丰富。
③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④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爱国诗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有“小李白”,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 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因竭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而作者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然而他并未心灰意冷,(今浙江绍兴)时所作。
整体感知
1。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山西村之游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从疑心、着急到快乐、惊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吗?
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文本探究
1。写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这两句既是对山水风光的描写,又是诗人内心境界的反映。诗人虽被排斥回乡,好似已无出路,但他坚信,只要爱国信念坚决,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同时启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