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doc

格式:doc   大小:132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doc

上传人:junjun2875 2017/3/28 文件大小:1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趋势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三、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 1. 教育万能论:柏拉图、洛克;观点:强调人是教育的产物。 2. 教育独立论:蔡元培和胡适;观点:教育工独立于政党、宗教等。 3. 人力资本论:舒尔茨、丹尼逊等;观点: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 4. 筛选假设理论:迈克尔· 斯宾塞和罗伯特· 索洛;观点:强调文凭的重要性。 5. 劳动力市场划分论:皮奥里、多林格等;观点:教育层次决定劳动力的市场分配。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3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 )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2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3 )制约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4 )制约教育内容 4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 )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2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3 )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4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 5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1 )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2 )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制约(3 )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4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制约(5 )人口分布对教育的制约 1 .教育的政治功能(1 )维系社会政治稳定(2 )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2 .教育的经济功能(1 )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功能(2 )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3 )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 3 .教育的文化功能(1 )传递-保存文化(2 )传播-丰富文化(3 )选择-提升文化(4 )创造-更新文化 4 .教育的人口功能(1 )减少人口增长(2 )提高人口素质(3 )改善人口结构(4 )促进人口流动一、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简答、讨论) (一)身体外形的剧变。(二)体内机能增强。(三)脑的发育。(四)性的成熟和发育。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四)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1. 个体本位目的观:卢梭、泰裴斯泰济等,强调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 2. 社会本位目的观:柏拉图、荀子、迪尔凯姆等,教育目的应由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忽视了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与需要。 3. 人文主义目的观:亚里士多德等,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忽视了人是一个社会人这个客观存。 4. 科学主义目的观:培根等,教育目的应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过份注重科学的价值,可能将人异化。 5马克思主义目的观: 马克思主义学者, 教育应当反映社会要求与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目的论。二、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简答) (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四)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五)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二)关系(简答) 1.“五育”既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联系。 2. 各育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作用和特殊的教育方法、手段,不能相互取代。 3. 各育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4. 综合而言,德育是方向;智育是主体;体育是基础;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渗透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起着辅德、益智、促(健) 体的作用。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简答) (一)正确处理“五育”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二)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四)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5. 影响遗忘的因素(1 )时间(2 )记忆材料的重要性(3 )记忆材料的性质(4 )记忆材料的数量和学****程度(5 )材料的系列位置 1. 创新思维: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 2. 吉尔福特:创新思维的 6 个品质(1 )敏感性;(2 )流畅性;(3 )灵活性; (4 )独创性;(5 )再定义;(6 )洞察性。 3. 斯滕伯格; (1 )智力;(2 )知识;(3 )认知风格; (4 )人格特征;(5 )动机;(6 )环境。 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2 )认知结构的特点(3 )已有的经验(4 )动机(5 )情绪和人际关系(一)布鲁纳的认知- 发现说 1. 学****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 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