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故都的秋》2(1)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3,138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故都的秋》2(1)课件.ppt

上传人:mama1 2022/5/13 文件大小:3.0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故都的秋》2(1)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比较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际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登 高 ,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思索题:
结尾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也是用对比手法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呈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旧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方,以排比的句式进行显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芳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憧憬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分写
总写
记叙
争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静、悲凉
(五幅秋景图)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憧憬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争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解读秋景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五幅秋景图解读
秋 景 图




















早晨静观
秋槐落蕊
槐树落蕊
“微细”
“松软”
“细腻”
“悠然”
“落寞”


悲凉
描写角度:视觉 触觉
秋蝉残鸣
秋蝉哀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描写角度:听觉
秋雨话凉
秋雨话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秋日胜果
秋日胜果
在小椭圆形的绿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早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争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行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调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调浓,回味永。
憧憬
品尝
赞美
眷恋
“清、静、悲凉”的特点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的?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然”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然、满足)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特别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悠然,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结合,加以主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憧憬;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悲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主旨)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调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缘由加以评析。
思索题1: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调。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躲避现实;其次,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卑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