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简述事业单位中会计改制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财政部于1 9 9 7年5月和7月分别发布了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 度于1 9 9 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将财政部原制定发布 的自1 9 8 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 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 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 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 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 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
《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 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 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相关方面的 需要,也有利于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 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 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
“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两个方面:
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入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 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 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 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账法非常有必要。
.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 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 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 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 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 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 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 供有利于增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相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 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 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 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 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 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 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 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 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
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 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