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文档名称: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doc

格式:doc   大小:89KB   页数:4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doc

上传人:amikiri 2022/5/14 文件大小: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目 录
第一篇 规划背景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存在问题
第三章 发展环境
第二篇 总体要求
第四章 指导思想
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延安形成了“城镇依托型、产业支撑型、企业带动型、移民安臵型”城乡统筹发展思路~逐步建立延安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一体化体系。杨凌等地在土地管理、户籍管理、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临潼区、高陵县、神木县、平利县等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不同发展模式~为全省小城镇和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
第二章 存在问题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 5 —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依然落后。~%~。城市总体数量少~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西安市首位度达到
~中间层次城市弱缺。关中城镇群在人口规模、城镇密度和人口密度方面均与周边毗邻省份城镇群存在差距。县域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二,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匹配。2012年我省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镇用地增长率与城镇人口增长率比,~。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中实行“摊大饼”式扩张~。集体土地管理基础薄弱~县域工业园区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布局散乱~进城农民在城镇和农村双重用地~城乡“两栖现象”普遍。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城市病”日益突出~西安、咸阳等城市雾霾天气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城市空间格局不尽合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县城以下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薄弱~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环境较差。城市建设中对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1城市首位度,也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 6 —
,四,户籍、土地等综合配套改革滞后。现行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滞后~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5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未能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发展环境
我国目前正处于结构转换型城镇化凸显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户籍、土地、财税等相关领域改革作出了全面阐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为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难得机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陕西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阔步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要求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总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现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提升城镇化质量。全省经济虽然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但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拉动~工
— 7 —
业增长过多依赖能源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城镇化是提升内需拉动力的最大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从投资拉动、外延增长为主转向消费带动、内生增长为主~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三,城镇化转型发展内在要求更加迫切。随着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供给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消耗推动城镇化的模式不可持续,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城镇化由速度型向质量型的转型发展十分紧迫。
,四,城镇化转型发展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相关领域改革~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为加快城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