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434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ppt

上传人:haha 2022/5/14 文件大小:4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孟子及其政治主见。
3、理清论证思路,学****论证方法。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想。
朗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争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问题讨论
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由此看来,确定斗争输赢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分析
天时




地利
不如
不胜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攻城一方而言)
攻城:
守方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卫,守城一方而言)
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探讨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白“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概
磅礴,具有很强的劝服力。
探讨(第四段)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论证,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有很强的劝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
和拥护。
4、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
深化主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斗争
治国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
结论主旨:
(城小环而攻之不胜)
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论据
道理论证
施行仁政
须要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顺
→畔
顺攻畔战必胜
得道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观点: 斗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卫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须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点拨归纳
本文论证思路:
总——分——总
探讨:本篇主要是谈斗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斗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斗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见,他主见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论证斗争输赢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斗争中的作用。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化。第1段,开宗明义
提出中心论点,接着2、3段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并运用类比论证,擅长说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争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概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2分钟左右)
1、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 ,_____ 。_____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_____ 。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