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五峰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五峰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周瑞 2022/5/1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五峰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五峰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谭俊华 一、五峰县茶叶产业概况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场,五峰茶叶几乎没有份额;二是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管理混乱,流通环节多;产业化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分散,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社会服务滞后,竞争无序,欠公平质量与等级标准,产品无商标和无商号包装,同质不同价,税赋执行不一,茶叶销量有批量无利润;三是少数茶厂在夏茶时期宁可让设备闲置而不开门加工,少数偏远山区夏茶不能下山,导致全县茶叶每亩平均单产仅37公斤,但从实际生产力来分析,平均亩产提高3~5公斤,才比较符合目前全县茶园的管理水平。
(三)企业管理方面的危机。一是企业规模问题。全县有茶厂总数约200余家,但规模普遍偏小。据分析,全县独立核算的茶叶加工企业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超过600万元,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二是管理模式问题。从企业组织形式看,全县200多家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只有6家骨干企业是公司模式,其余的全部以加工厂(茶厂)形式出现,而6家公司制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形成。同时,现有管理人员则表现出或小农意识,不思发展;或缺乏胆略,过度求稳;或急功近利,盲目扩张,等等。能将企业从小生产到大市场进行有效策划,充分利用和协调配置资源的企业家是凤毛麟角,全才难觅。

三、五峰县发展茶叶产业的对策

(一)发展生态茶园,建立绿色食品基地。生态茶园是模拟茶树自然生态群落而建立起来的多物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土地利用率高,产出功能强,系统稳定性好和保持生态平衡等优点,是今后茶树栽培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首选基地,也是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在茶园品种结构上,优化茶树品种;大力引进适制“五峰毛尖”多茶类的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
在茶类结构上,要绿茶、红茶并重,大力发展各种名优绿茶、红茶、特种茶、花茶和保健茶;突破性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
在区域布局上,在海拔1,000m以下,选择土壤适宜的地方,按标准连片发展一批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生产基地,改善宜红茶区。坡地25度以上,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基地的地方可按退耕还林的政策退耕还茶。
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增加茶叶科技活力。侧重点应放在:茶树种质资源和品种早期鉴定技术与新品种定向育种研究,将选育高机能成分、抗病虫、高香优质、早生尤其是特早生品种作为良繁的主攻方向;茶园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农残速测与降解,病虫害危机的测报与病虫害经济防治,以生防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生物肥料、优化施肥与环境保护,生态技术创新等研究;低成本、高生产力技术,如名优茶工艺定型及配套机具,简便快捷的采茶机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单项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优化组合研究;茶的多元化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茶叶信息技术研究;茶叶加工替代能源的研究;茶叶机采、机剪、机耕、机施肥技术研究;茶园灌溉设施技术研究以及其他高新技术研究。
(二)提升茶叶市场竞争力。①确定目标市场,明确主攻方向。五峰名优茶要“沿江(长江)而下,扇状渗透,主攻华中及京津地区大市场;精制红绿茶要打入国际市场,主攻俄罗斯、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