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五问创业板.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五问创业板.doc

上传人:周瑞 2022/5/1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五问创业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五问创业板
刘纪鹏 刘 妍 谭文亮 创业板十年磨一剑推出以来,“三高”、“超募”、“造富”等现象一直伴随其身。截至2010年9月14日,创业板公开发行并上市117家企业,平均发行市盈率65倍,平均发行价每股32元。117家企业格审批,导致发行数量越小,价格越高,超募越严重、进而造富越严重,社会公众越不满。社会公众越不满,越严格审批,从而超募又越严重、造富越严重……这在体制上走进了一个死循环。
另一方面,精挑细选式的严格审批,必然导致绝大多数够资格上市的企业上不了市,无法从资本市场上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同时那十几年的辛勤劳作获得的利润,还不如拿到一个上市指标来钱痛快,这给了企业暗示――勤劳致富绝对不如抓紧上市。但实际上上市后那虚高的价格没有背后创造利润的支持如何能走得稳走得远?
而且,严格的发行审批看上去是监管层在努力尽责,但事实上审批者根本无法也无能力对投资者的风险、对所推荐企业的造假和出现偏差负责。而且创业板门槛比主板、中小板低,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企业有上市的机会,让同样规模的资金在为更多企业服务的基础上风险由投资者自主判断和承担,如此的严格审批不仅剥夺了投资者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且偏离了创业板服务中小企业的思想。
严格审批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只只“三高”股票、一群群亿万富翁,就是造就了社会公众对创业板公平与效率俱失的这种不和谐现象的不满。监管者用几个人的智慧来为投资者的选择进行投保,结果造假上市等事故频发,投资者损失惨重。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市场真正发挥自己的智慧,而监管者则把智慧尽量都用到制度建设和维持市场秩序上去,岂不两全其美?

询价市场化而非规模市场化是“真市场化”还是“伪市场化”
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一直在大力推动发行制度市场化,但主要集中在询价定价上,期望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被大众广泛认可的股价。但从创业板来看,结果是事与愿违,价格畸高,平均发行价高达32元/股。探寻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推进询价市场化但是不推进发行规模市场化。
举例来说,这就像在我国计划经济转轨时代,一方面政府说所有东西都可以自由买卖,价格双方商定,另一方面产品根本供应不过来,这样定出来的价格只会畸高。也即是说在询价环节大力推广市场化,而在发行规模上并没有推行市场化,是伪市场化。抽掉了量的个别商品询价没有任何意义,只能造成价格的虚涨。券商在这高价中也获得了超额收益,筹集资金越多,券商利益越大,也成为拼命推高市盈率和发行价的推手。
这种在创业板发行过程中盲目追求市场化,而在市场化过程中又忽视了市场化的精髓,简单把对精品个股审批的询价当成了市场化,而没有把上市企业规模实行市场化,暴露了监管者在正确认识市场化上的弱点。以为放开价格就是市场化的思想,忽视了对资本市场本身的深刻分析,曲解了市场化理论的真谛。

创业板是要点燃创业者创业***还是泯灭创业***
一般来说,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资金,然后用这部分资金撬动公司业务的更快发展,进而快速进行规模扩张,最终实现较高的股东收益和社会效益。而上市在这其中起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种子”作用。在他们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后,点燃起了他们持续创业的***,用尽全力快速发展公司业务,最终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但实际上通过现行体制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