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晚清名臣 曾国藩
曾国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见对外让步。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处理“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愿信”。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金陵总督辕门病逝。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善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亲密关系。李鸿章等称呼他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拚命作官,俞荫甫拚命著书”。
金石刻篆·朱泥記痕
儒学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吸取。宋明理学事实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论,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动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字見根性·神交古人
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独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更、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新箋幾處·輕痕玉章
修身
曾国藩写过很多关于为人处世的家书,他的部分家书得到很多读者的青睐。
他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肃穆,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行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夜不出门。
輕描淡寫·隨心從性
评价
正面
曾国藩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是名副其实的儒家。
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完人
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负面
曾国藩也是心狠手辣之军事家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形容曾民多数。太平天国天京城破三十余年后,谭嗣同在南京仍听当地人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Soloman’s Design · Enjoy the Pithiness
新箋幾處·輕痕玉章
名言语录
⒈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⒉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⒊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迷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引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
⒋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⒌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⒍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⒎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⒏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