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杜甫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瑟气象。
译文:长江里波浪滔天,边塞上风云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舞。
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译文:菊花已经开过两次,往日流过的泪禁不住又流下来了,孤舟一只系在夔州,系住了游子急于归乡的心。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迫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寒冷季节到处都在催人栽剪寒衣,傍晚的白帝城头,捣衣声更加急促。
内容评述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哀痛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特色
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相互生发,融会一体,密不行分。
语言特色
杜甫特别留意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探究与思索
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简洁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悲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课后练习一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了“托物起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二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选取了典型景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滞留夔州,看到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心念长安又不能北归的哀怨之情。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起先,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历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猛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
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 刘备、诸葛亮;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
起句气概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震天动地之势。
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昭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猛烈,令人感叹。
颈联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虽为附会之词,却是至情之论。
译诗:千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那里还保留着昭君诞生成长的村庄。她一离开那紫台汉宫,满眼便是望不尽的北方沙漠,最终只留下一座青冢面对着大漠的黄昏。当时,汉元帝仅从图画上曾经见过昭君的青春容貌,如今,空有佳人的幽魂月夜归来。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乐声中,分明在诉说着王昭君的怨恨。
赏析诗歌
【探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