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2017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学教程》新增理论(4).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7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学教程》新增理论(4).doc

上传人:dyx110 2022/5/14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7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学教程》新增理论(4).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页 /总页数 4 页
2017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学教程》新增理论(4)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补充在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这一章)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理论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这样 第1页 /总页数 4 页
2017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学教程》新增理论(4)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补充在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这一章)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理论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特别是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人们通常会认为这些信息对“我”或“你”未必起多大作用,然而会对“他”产生很大影响。
(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
1、理论提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中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觉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2、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三人效果”
1)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人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2)“第三人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类似于我国的“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中所蕴含的操控谋略。追求“第三人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
3)“第三人效果”指的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正如戴维森所关注的,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第3页 /总页数 4 页
1、“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据
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在大众传播面前认为自己更有主见,对媒体影响更多抵抗力,更不容易接受负面信息影响。
2、“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1)信息的性质:媒介信息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性质而言大致可归纳为两类: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由于“自我强化”作用,人们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倾向于认为对别人的影响大,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而在评估正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则会出现相反的倾向,即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
2)信源的性质:信源的性质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源的可信度,围绕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二是信源的说服动机强弱程度,越是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如广告或竞选宣传),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
3)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第三人效果研究证明: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相对较小。
4)个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