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docx

格式:docx   大小:29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docx

上传人:niupai11 2022/5/14 文件大小:29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
1.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 荷重增加情况等决定。
在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次数:
(1)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如基础浇灌、回填土、安据现场的具体条件、沉降观测在时间上的要求等决定。
(3) 沉降观测水准点高程的测定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高程应根据城市永久
水准点引测,采用II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往返测误差不得超过±1「匚mm(,
为测站数),或±4jL (L为公里数)。
如果沉降观测水准点与永久水准点的距离超过2000m,则不必引测绝对标 高,而采用假设高程。
(4) 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观测点的位置选择和数量,应根据被观测物的 具体状况和技术要求决定。如民用建筑物应布置在房角、纵横墙的交接处、沉降 缝的两旁,工业建筑应布置在基础、柱子、承重墙或厂房转角处,地下管线设施 应布置在管线设施的上方(最好应开挖暴露,直接布置其上)。总之,观测点应 布置在能表示沉降特征的地点。
观测点布置合理,就可以全面地精确地查明沉降情况。这项工作应由设计单 位或施工技术部门负责确定。所有观测点应绘制1:100或1:500平面图,并注 意点位编号,以便进行观测和记录。
对观测点的要求如下:
1) 观测点应埋设牢固稳定,能长期保存。
2) 观测点的上部应制成蘑菇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处,与墙、柱身保持一定 的距离。
3) 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通视条件良好。
(5) 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沉降观测点形式和埋设应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条 件来确定或设计。高层建筑在打桩过程中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为此观测 点应设在原有的建(构)筑物上,一般常用的几种观测点如下:
1)利用直径20mm的钢筋,一端弯成90°角,一端制成燕尾形埋入墙内(图 4-195)。
图 4-195 燕尾形观测点
2)用长120mm的角钢,在一端焊一铆钉头,另一端埋入墙内,用1: 2水
泥砂浆填实(图 4-196)。
图 4-196 角钢埋设观测点
③管线上观测点,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将管线开挖暴露,直接进行观测 其本身的升降量,或用间接观测的方法在管线旁边埋设观测点,推算其管线的升 降量(图 4-197)。
图 4-197 地下管线观测点
2.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
1)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高层建筑的打桩数量和深度,工程进度, 地基土质情况等决定。一般由甲方召集设计、施工、监测以及管线、房管、道路 等有关部门协调会决定观测时间和次数。一般规定打桩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如科 研需要,需知回弹量,那么最好每天在打桩前和打桩后进行观测。如施工期间中 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
2)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 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①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②固定 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③使用固定的水准点;④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 行观测。
3)使用仪器工具的要求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所用的仪器要求较高,一般 都采用可测II等水准的精密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
4) 确定沉降观测线路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进行沉降观测时,因施工或生产 的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往往为寻找设置仪器的适当位置而花费时间。因此对观 测点较多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到现场进行规划,确定安置仪器 的位置,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或其他固定点作为临时水准点(转点), 并与永久水准点组成环路。最后,应根据选定的水准点,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 测路线,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以后每次都按固定的路线观测。采用这种方法进 行沉降测量,不仅可以避免寻找设置仪器的麻烦,加快施测进度;而且由于路线 固定,比任意选择观测路线可以提高沉降测量的精度。但应注意必须在测定临时 水准点高程的同一天内同时观测其他沉降观测点。
5) 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 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 观测用以比较的根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 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如有条件,最好采用n2或n3 类型的精密水准仪进行首次测定。同时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 两次观测后决定。
6) 观测方法及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 使用精密水准仪光学测微法后、前、 前、后进行观测,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有多个前视观测点时前视各 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测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一个测站上观测限差 如表 4-48 所示。
一个测站上观测限差 表 4-48
''类别
项目
高精度
较高精度
中精度
视线长度(m)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