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祝 福
鲁 迅
教学目标
1. 分析并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 分析造成人物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把
握小说深刻的主题。祝 福
鲁 迅
教学目标
1. 分析并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 分析造成人物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把
握小说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小说中人物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情节—— 内容 —— 顺序
祝福景象与书房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典型环境)
现实
回忆
情 节 简 表
(深化主题)
现实
复习回顾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人物形象分析
1、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1、肖像:
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又只是顺着眼
她模样还周正
手脚都壮大
2、表现:
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爱劳动,能劳动,不挑剔;
3、变化:
食物不论,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易满足,很容易活下去;
在她身上,集中了旧中国农村妇女所有的优秀品质:善良、安分、吃苦、耐劳、易满足、不挑剔……
祥林嫂,一个传统的好女人
——生机旺盛;
——安分善良;
——相貌端庄;
——吃苦耐劳;
祥林嫂,又是一个最苦的女人!
一、初到鲁镇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
——一身重孝,一个深受生活折磨的凄苦的寡妇形象;
“丈夫比她小十岁”——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绑架逼嫁——野蛮的封建婚姻;
二、二到鲁镇
白头绳
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消失血色
——再受打击,形容枯槁;
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已无先前那样精神了
——目光呆滞,饱含无限辛酸;
——再嫁再寡,夫死子亡;
——生活依旧;
三、被赶出鲁家后,沦落为乞:
头发全白,长相与年龄不相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仅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具活僵尸。
由“人”变成了“活物”……
——衰老不堪;
看看祥林嫂肖像的变化!
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破碗,表明她很穷;
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 不如意……
这篇是小说如何描写人物的?
语 言
动 作
肖 像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找眼睛,看特点
1、初到鲁镇
安分、善良
2、再到鲁镇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3、讲阿毛故事
精神有些麻木
4、捐门槛
又有希望
5、不让祝福
再受打击
6、行乞
麻木、活僵尸
7、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直着眼,瞪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祥林嫂的死因?
一、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二、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足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害死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