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少即是多”.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少即是多”.doc

上传人:史湘云 2022/5/1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少即是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少即是多”
摘要:中国艺术的意境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强调“空白”是意境美存在的重要条件。认为在画面的留白处蕴含着空灵深远的意境和诗意,以及自然的生命节奏,不提倡线条和色彩的满铺和矫饰。而 “少即是多”则是意境理论在设计领域内“少即是多”
摘要:中国艺术的意境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强调“空白”是意境美存在的重要条件。认为在画面的留白处蕴含着空灵深远的意境和诗意,以及自然的生命节奏,不提倡线条和色彩的满铺和矫饰。而 “少即是多”则是意境理论在设计领域内的表达,提倡用最简洁的形式,传达最丰富的内涵和功能。

关键词:意境 设计 形式 空白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他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曾明确地阐释过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其中“空白”是作为一个重要特点存在的。宗白华先生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①“空白”加大了艺术意境的深度、高度和阔度,蕴含着艺术意境的生命节奏。
这样的空白不仅存在于中国传统书画中,这样的意境也不仅见于中国古典艺术里。我们如果用这个观点来分析设计艺术领域内的种种观念和现象,也会得到更多关于设计的启示。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提出过设计领域里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现在已经成为了设计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密斯?凡?德罗是德国的设计大师,他坚持少即是多的建筑哲学,在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从整体到细节都精简到无法再精简的绝对境界,色彩单纯,不少作品的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简洁到结构本身已经升华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这样的建筑作品空间似开似闭,若虚若实,极为通透,一下就会从繁杂的装饰建筑中跳脱出来,现代主义至此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少即是多”,这句曾经一度引导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方向的箴言,其实很容易就能在中国传统的美学和哲学领域中找到理论依据。中国传统书画的空灵深远的意境就在于留白,不似西方传统油画首先就要填满底色,而是留得无边的虚白在,点染之,勾勒之,泼洒之,笔墨起落而成画意。东方艺术精微而深远的意蕴,不仅在于线条和色彩的“有”处,而更在于纸面空白空间广阔了然的“无”处。书法艺术强调“知黑守白”,篆刻艺术强调“分朱布白”,也正是此意。在设计的领域提出这一观点,背后的审美理念暗相契合。“少”不是空洞无物而是形式上精简洗练,“多”不是拥挤繁冗而是功能和内涵上的意蕴无穷。中国哲学所谓大道至简,也正是这个道理。仍以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为例:大片透明的落地玻璃,简练的结构体系,纯净的白色墙体,没有复杂的装饰和变化,只有洗练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流动的连续空间。庄子云:虚室生白。②原意就是说,如果房间装满了东西,再强的光线也无济于事,空间依然会非常黯淡。而空旷的空间才会显得通透明亮。这句话用设计的眼光看来,其实是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意境说所指的“留白”、“空白”,在设计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如此:摒弃一切矫饰和多余形态,唯留得纯粹简约的形式和功能在。
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③所谓“无何有”,就是指空无所有,意指虚无。这句话里其实蕴含着一种十分高妙的美学思想。一眼望去了然无物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