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三棵银杏树》的纠结.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棵银杏树》的纠结.doc

上传人:十二贾氏 2022/5/14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棵银杏树》的纠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棵银杏树》的纠结
提要: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建设的贡献有口皆碑,张中行先生对此感触颇深。西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三棵银杏树》就是叶老的作品。但由于教材编写者的疏漏,致使该文作为教材出现了了几处明显的逻辑、技术或语用错误。 《三棵银杏树》的纠结
提要: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建设的贡献有口皆碑,张中行先生对此感触颇深。西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三棵银杏树》就是叶老的作品。但由于教材编写者的疏漏,致使该文作为教材出现了了几处明显的逻辑、技术或语用错误。
关键词:叶圣陶 语文 课程资源 三棵银杏树 教材建设

《大学语文》有张中行追忆叶圣陶的文章,题目虽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但行公写叶老的事很多,所见所闻所感皆有,绝非“二三事”所能函盖的。说到叶圣陶先生为人和为文的态度,特别是对语文建设方面的贡献,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我看未必尽然,不大信服的理由是源于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就是叶老写的《三棵银杏树》,开头第一段的用语和标点就有漏洞,逻辑很不“妥帖”:
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就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该段在无论在用语还是标点符号上都可圈可点。第一句话“屋后有一片空地”,“前边和右边”、“左边”的参照是“屋”还是“空地”?按照文本不能明了。“三棵银杏树就站在那里”,“那里”究竟是哪里呢?这里涉及的地点有三处:(屋后)空地、(前边和右边)河边、(左边)墙根,按逻辑惯例前溯,无法准确判断;按语用近指原则,当为院子左边的墙跟儿;但从后边的补充说明来看又不尽然,原来这三棵树“站在”屋后空地上(所配的插图也是)。语言的逻辑层次无可挑剔,但标点符号的不当使用则造成了语法错误(指代不清)。如果把“空地”后边的逗号改作冒号或将“那里”后边的句号改为冒号,“河里”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当更妥当。当然,根据文中的意思,标点符号还有其它值得商榷的用法,在此就不再赘言。
课文第三段牵涉到叶老倡导的课本用字的规范问题:
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每年冬天,***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
文中树木的“枝干”全部写作“支干”,大致不差,,因为是相对于“主干”而言的。值得商榷的是“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这句话中的“几支”就值得考究了,似乎写作“枝”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