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为了母亲,离开母亲.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为了母亲,离开母亲.doc

上传人:可卿 2022/5/15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为了母亲,离开母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为了母亲,离开母亲
曹应均 高考,对于我这个1974年高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来说,当时是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名词,是一种想说而又羞于出口的志向。在1977年深秋的乡村,空气清新,晨霜厚重,我和母亲埋头在自留地里挖山芋。突然,高音喇上一两小时的书。在“三夏”大忙季节是“吃三睡五干十六”,疲惫不已,倒床便入睡,复习只能搁一搁。我由于是享受同定补助的干部,如果不尽心工作,就对不起本村的父老乡亲,就有不劳而获的感觉。回想灯下苦读,母亲总陪到深夜,也把村支书对她表达的对我的挽留转告于我。村支书曾暗示我如果不考大学前途也是一片光明,可以培养我入党,接他的班,可以提拔成为“国家干部”(乡镇干部)。因此,第二年高考又增添新的含义,为母亲的荣誉和使命而战。母亲态度发生了转变,坚决支持我报考,说弟弟妹妹一天天长大,家里你就放心了。我心依然,高考是我的一种权利,我必须珍惜,又有陆放翁“万钟一品不足论”的豪气。当7月15日公社的文教干事通过广播通知,凡今年报考的考生可脱产五天进行复习时,我名正言顺向大队支书请了假,进行停工复习,到母校从温当学生的感觉,争分夺秒、夜以继日。这五天,完成十几年要走完的路程,凡是高考的内容,有些科目我可以说胸有成竹,但数学我得从有理数开始复习。因为上中学时教材改革,没有(代数)教材,又无钱买近视眼镜,听到那些字母就记不下来。数学从起跑线上开始起步,高考时最自信的语文由于缩写失分,得了61分,而比较有把握的历史得了91分的高分,当时因为历史卷子的考试内容我都能答得出来,二次世界大战的三次“闪电战”倒背如流。也许由于太兴奋太激动了,反而有些紧张,疏忽或是大意,事后回忆,本来应该拿满分而疏忽失去9分,须知我们高中就没有开历史课,地理88分,政治87分,数学33分,有一条数学题出了考场突然想起来了,只要在过圆上作一辅助线,使公切线与过圆心的半径垂直就能证明之,失去了大约12分,使我懊悔不已,一共考得360分。这个分数听说超过重点大学的分数线,由于不知本科与专科的概念的区别,只填了北京大学和大连的东北财经学院,都未录取,最后被调剂录取到江苏师院盐城分院政史专业。我并无任何遗憾,母亲也很高兴。一是靠家近少花路费,二是读书时间不太长,




三是师范国家有补贴,不要家里负担,我在校勤工俭学还能补贴家用。我从一个“泥腿子”转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学校除了听课,几乎全泡在图书馆里,把应该读,中学时代未读的书全部补读上。因为无钱买书,曾花三天时间抄录了一本陆游诗选,我与大师对话,与先哲交谈,正如尼采所言,我经历了一百个灵魂,一百个摇篮,一百次分娩的痛苦。我确信,我已不是鲁迅《故乡》里的那个闰土,我与村里儿时同伴相比,他们在20年后确实也尊敬地称我为先生,他们中有人倒像闰土,我有些辛酸,感受到知识深刻地改变着人的命运。
为了照顾父母,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原籍工作,总在离家乡三十里以内学校工作,我帮父母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承办了弟弟妹妹们的婚嫁之事,而且帮他们,让子女考进了大学,现都在省城工作,解了父母的后顾之忧。母亲嘱咐我,对乡里乡亲的伢儿要特别的关照。我关心过许多需要帮助的农家孩子,无论是经济上资助还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心理的疏导,让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也逐步弥补了当初不能“扎根农村干一辈革命”的那种“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