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生之路心灵之歌
少年 在沧桑的岁月里
那充满苦涩的少年生活已经离我远去了。但这么多年来,它常常浮现在我眼前,萦绕在我心中,令我难忘,让我回味,使我心结百转,挥之不去。
我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师的“三三”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营造和谐、宽松、民主并有鲜明情调的课堂氛围;注重创设一种让学生在愉悦的快感中去获取所需,去迸发个性和智慧火花的教学情境;也注重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内涵和特有的韵味,希望收到不仅悦己更要悦人,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精读文本的好效果。我一直坚持这样的教学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情有所感、心有所动、理有所喻,才可能产生教学美,才可能使学生和语文教材之间,学生和语文教学之间,学生和语文教师之间产生理想中的“零距离”。要先做学生的朋友,才能当好学生的老师。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师生之间应在地位平等、关系融洽、心心相印的教学情境中达到和谐共振、同步发展的理想境界。
从教以来,我特别热衷于参加校际教研活动,并把这视为使自己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自强的绝佳机会。从1984年到1998年,我作为课题实验组的核心成员,积极参与“语文目标教学探索法”的教改实验(曾荣获贵州省教科所的二等奖)和贵阳十四中教育整体改革语文科的课题实验。另外,还积极参与编写初中语文教辅资料,多次参加全市期末统考和全市中考命题等工作。十多年来,我在校际和市级教研活动中所上的研讨课、公开课和汇报课共有一百多节。1989年,在贵阳市第一届语文优质课评比中,我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
中年 在收获的季节中
有了春天的辛勤耕耘,就必然会有金秋的丰硕收获。1997年,获得了贵阳市委组织部颁发的“贵阳市中青年科技骨干”的荣誉称号;1998年,获得了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1999年,担任了贵阳市第十四中学教务主任职务。2000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抽调到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担任初中语文专职教研员。环境变了,职务变了,我感到肩上的担子也沉重了。今天,作为全市的语文教研员,自己所面对的是一千多名初中语文教师和数以十万计的学生。我非常清楚,教研员并非是一个闲职,他要承担带领并指导全市初中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教改实验以及负责全市初中语文学科的考试评价等重任。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项需要高标准、高投入而同时又具有高风险(有时容不得半点闪失和错误)的特殊工作。为了能胜任这项工作,我对自身的要求是:在思想观念上要敢于开拓创新;在业务上要自强自立;在工作作风上要认真严谨;在工作方法上讲求艺术性;在工作目标的定位上要积极进取讲求实效,并敢于开创新的局面;在工作态度上要敬业,要奉献;在人际关系上要亲和热情、平易近人。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浪潮在中华大地上汹涌而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深刻意识到,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为了更好地迎接这次浪潮,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辛勤工作。在实验期间,读论著、查资料、抓培训、办展览、搜集信息、研究课题、制订方案、开座谈会、外出学习、下校视导、撰写论文和材料、编写教辅资料、制订课改计划、撰写阶段总结、抓优质课和精品课、举办课改经验交流会、组织教师撰写并评选课改优秀论文教案、与外省市教研部门进行课改交流……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