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从三首经典传唱曲目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三首经典传唱曲目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doc

上传人:三角文案 2022/5/1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三首经典传唱曲目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三首经典传唱曲目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
黄诗箴 凤阳花鼓初源于明代,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流行于淮河两岸的广袤土地,是植根于世俗乡野,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形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建国以后,凤阳花鼓从三首经典传唱曲目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
黄诗箴 凤阳花鼓初源于明代,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流行于淮河两岸的广袤土地,是植根于世俗乡野,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形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建国以后,凤阳花鼓主要以舞蹈为表现形式,尤其被誉为“东方芭蕾”之后,更使得很多人误以为凤阳花鼓只是一门舞蹈艺术。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凤阳花鼓》是一首皖北民歌,又称《凤阳歌》。其产生的背景有多种说法:
一是说它来自民间歌舞,是安徽民间歌舞“打花鼓”中的歌曲;安徽花鼓又称为“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一有灾情,老百姓便四处逃荒、沿路乞讨,其乞讨的手段之一就是身背花鼓,手执小锣,边敲边舞边唱,所唱的曲子大都是当地的秧歌、小调,因这种歌舞形式最早流行于凤阳,故又称凤阳花鼓。
二是说它来自明代戏曲,依据是清乾隆年间的戏曲集《缀白裘》第六集梆子腔《花鼓》中出现了这首歌(词与本首民歌基本相同,故略),并被称为《凤阳歌》;因为这段词出自明万历年间周朝俊所编传奇《红梅记》,故有人说《凤阳歌》产生于明代。但从安徽与明都南京相距很近,而且歌词中有直接讥讽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内容以及明代文字狱十分残酷这几点来看,似乎不大可能。所以,说它流行于明末清初较为妥切。其曲调共四个乐句,首句中的两个句逗都以“Mi(3)”作尾音,而后面的三个乐句都结束于“Re(2)”音,形成乐句结束音“一边倒”的趋势,这在以“起承转合”为典型结构原则的汉族民歌中是较为少见的。四句共同构成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不仅“掩盖”了同音结束的“不足”,反而使之成为民歌文献中手法大胆的一个范例。另外,每唱完“正词”段落后,再一连补唱四个“冬冬冬冬呛”,并仍然结束于“Re(2)”音,既突出了花鼓的特征,又使结束音更加稳定。歌曲反复时第一、二乐句作的一些变化,是作曲家任光1935年在影片《大路》中引用原民歌时所作的改动,这一改动使原曲增加了新的光彩,也为后人所接受。
下面,笔者就从三首经典传唱曲目谈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这些曲目既包含对旧时代苦难生活的无情控诉,也有对新时期美好生活的热情歌颂,更表达了凤阳人民对爱情生活的无限向往。
一、对苦难生活的无情控诉
从凤阳花鼓的历史起源可知,凤阳花鼓是和苦难紧密相连的艺术。在旧社会,若遇天灾,走投无路的凤阳人民,就背起花鼓,四处乞讨。花鼓成了凤阳人民度灾荒的必备工具。这首《凤阳歌》是他们对悲惨生活的哭诉: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儿女,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据《凤阳古今》记载,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47年)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凤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