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一、学习要点?《伊豆的舞女》以青年学生“我”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的七天伊豆之旅为情节主线,以“我”与舞女熏子的恋情为主要内容展开故事。作者大量描写了旅途中所见的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与小说中的恋情一起,构成了烦恼灭尽, “常乐我净”的境界,借以“歌颂东方古典的虚幻”。二、作者生平?1899 ~1972. 生于大阪。?上中学后,开始接触到一些名家名作。?1924 年大学毕业后,川端与横光利一等发起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196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幼时的理想是作画家,他的小学作业三、作者作品川端晚年喜爱书法,并很有成就。川端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 融汇贯通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和东方式的精神主义。传统的自然描写与现代的心理刻画的融合,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乔伊斯的意识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把自身与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识流中, 起到了“融合物我”的作用,从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传统的工整性与意识流的飞跃性的融合, 根据现代的深层心理学原理,扩大联想与回忆的范围,同时用传统的坚实、严谨和工整的结构加以制约,使两者保持和谐。这三者的融合使传统更加深化,从而形成其文学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 融汇贯通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和东方式的精神主义。传统的自然描写与现代的心理刻画的融合,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乔伊斯的意识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把自身与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识流中, 起到了“融合物我”的作用,从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传统的工整性与意识流的飞跃性的融合, 根据现代的深层心理学原理,扩大联想与回忆的范围,同时用传统的坚实、严谨和工整的结构加以制约,使两者保持和谐。这三者的融合使传统更加深化,从而形成其文学的基本特征。四、创作背景《伊豆的舞女》发表于 1926 年,是作者 28 岁时的作品。小说描写的是 20 岁的高中生“我”与 14 岁的舞女——熏子在伊豆相遇而产生感情的故事。小说的发表使川端康成名声大震,以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人们一提起川端康成这个名字,便会说他是《伊豆的舞女》的作者。这是一篇自传体的小说,作者根据自己 20 岁时去伊豆旅行的体验写成的。川端康成三岁丧父, 四岁又失母,从此,他便随着祖父母回到老家——大阪府三岛三郡丰川村过日子。 7岁那年祖母也去世, 10 岁那年,唯一的姐姐又夭折了, 剩下川端康成跟他的几乎双目失明的祖父住在一所古老的大房子里,阴郁地过活。 15 岁时, 祖父又溘然长逝,他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儿。 1917 年川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幼年的不幸和孤儿生活造成的心理创伤以及性格上的畸形,使他时时感到凄凉、痛苦和郁闷,远离故乡来东京求学,在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他更觉难以适从。 1918 年秋天,川端刚升入高二不久,怀着一种暂时逃离宿舍,逃离人群,使自己透一口气的心情, 作了一次伊豆旅行。在伊豆他与巡回艺人兄妹及一家相遇相识,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感受到了大家庭似的温情。这都是他由于孤儿出生在社会上过多地承受过分的怜悯或无端的歧视而不曾得到过的感觉。听到舞女从社会的一般意义上夸奖自己“是个好人”,他第一次感到摆脱了孤儿出身的阴影,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个正常的人,第一次感到满足和陶醉。“无论是在下田旅馆窗边,还是在轮船上,舞女所说的‘好人’给我带来的满足和对于说‘好人’的舞女的好感, 使我流出了欢喜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