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 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 189 家, 4324 篇著作。其后的《隋书· 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 10 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 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 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 305 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 “雅”主要是朝廷乐歌, 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 “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先秦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 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中国古代是散文大国, 也是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1]“楚辞”的名称, 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 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故名《楚辞》。蕴涵有丰富的道家思想。作为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 屈原(约公元前 342- 前 278 ),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汉族, 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丹阳( 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 他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 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 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 278 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 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 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 他是一位政治家,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 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离骚(屈原诗作)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 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汉赋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