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1 / 109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第一章 骨学
第一节总论
一、骨的分类
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 长骨中部细长称为; 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4.颅底外面观
5.颅底内面观由前向后分三个窝。
(1)颅前窝正中线上由前向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
(2)颅中窝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其两侧,有前向后,依次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等。
(3)颅后窝窝中央有枕骨大孔。还有枕内隆凸、横窦沟、乙状窦沟和舌下神经管等结构。
(三)新生儿颅的特征
脑颅远大于面颅,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及骨之间的间隙充满纤维组织,间隙的膜较大称为颅囱 ,主要有前囱和后囱。前囱在生后1-2岁闭合。
第三节 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
(一)上肢带骨包括肩胛骨和锁骨。
1.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及胸骨柄两侧构成胸锁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及肩脚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中、外3交界处易发生骨折。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5 / 109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2.肩胛骨: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是三角形的扁骨。上缘短而薄, 外侧有喙突。外侧缘肥厚、内侧缘薄而长。外侧角有关节孟, 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前面为肩胛下窝,后面有肩胛冈和肩峰。
(二)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1.肱骨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头周环状缩细称解剖颈。上端和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易骨折。体中部外侧面有三角肌粗隆,后面有桡神经沟。下端内上髁后方有尺神经沟。
2.尺骨上端前面有滑车切迹,在其下方和后上方各有一突起, 分别称冠突和鹰咀, 冠突外侧有桡切迹。尺骨下端称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为尺骨茎突。
3.桡骨上端称桡骨头, 上面有关节凹, 头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下端内侧面有尺切迹,下面有腕关节面,下端外侧部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
4.腕骨 8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5.掌骨
6.指骨
(三)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 肩峰在肩部的最高点,是测量上肢长度的定点。
2. 肩胛下角对应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确定肋骨序数的标志。
3. 肱骨下端的内上髁、外上髁及尺骨上端的鹰嘴,三者在伸肘时同在一直线上,而屈肘时三者连线成等腰三角形。
二、下肢骨
(一)下肢带骨即髋骨 , 是不规则骨, 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者愈合而成. 在三骨愈合处的外侧面形成深陷的髋臼。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6 / 109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二)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1.股骨上端球形的膨大为股骨头。头的外下侧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下端形成两个膨大, 称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间有髁间窝。
2.髌骨
3.胫骨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上关节面之间的骨性隆起称髁间隆起。上端及体移行处的前面有胫骨粗隆。下端膨大形成内踝。
4.腓骨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下端膨大为外踝。
5.跗骨有7块, 属短骨,分成前、中、后三列。后列为跟骨和距骨, 跟骨后端有跟结节。距骨上面有距骨滑车。中列为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及骰骨。
6.跖骨
7.趾骨
第二章 关节学
总论
1. 关节的基本构造:
关节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上被有关节软骨,可减少关节面的磨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
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关节盘和关节唇:关节盘是指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分为两部,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应,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运动的多样性。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滑膜襞和滑膜囊:某些关节的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
关节的运动:
移动、 屈和伸、 收和展、 旋转、 环转。
中轴骨连结
躯干骨的连结
(一)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构成。
椎骨间的连结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