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遗传性心律失常
2022/5/17
1
心律失常多数发生于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之上,也发生于遗传性疾病伴有心脏被累及的病人中
但一些心脏骤停致死病人的尸检发现约5%~8%无心脏器质性异常,被认为是原因不明的心室颤动所有发作,预防性安置ICD,或左侧去交感神经术(颈胸交感神经节切除)
3. 安置永久起搏器少用,除非伴其他指征
基因特异性治疗的探讨
LQT3病人用钠通道阻滞剂美西律可缩短QT间期,可与β阻滞剂合用(因此,分子生物学筛查基因定型有需要)
LQT3病人静脉用氟卡尼也可缩短QT间期,但可导致右胸导联ST段抬高类似Brugada综合征
补充钾盐和给保钾利尿剂提高血钾浓度尝试治疗LQT2病人
(Brugada Syndrome, BrS)
1992年Brugada兄弟首先报告
心电图表现右胸导联(V1~V3)ST段抬高,T波倒置、双向或正立。类右束支传导阻滞改变。
易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猝死
心脏无结构异常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亚洲多见
昏倒或心脏骤停等临床表现多见于30、40岁(儿童期少见),男:女=8:1
心脏事件在睡眠(心动缓慢)或休息时发生。或为发热、用三环抗抑郁药、可卡因所诱发
心电图
V1
V2
V3
1型
2型
3型
1型:拱形,J点≥2mm,T波倒,ST末部渐降
2型:马鞍形,J点≥2mm,T波正或双向,ST末部≥1mm
3型:马鞍型,J点≥2mm,T波正,ST末部<1mm
心电图变化可间歇出现,以1型最具诊断价值。用Ic类钠通道阻滞剂阿马灵1mg/kg、氟卡尼2mg/kg或普鲁卡因胺10mg/kg静注可激发V1、V2ST段抬高
静脉用异丙肾上腺素可抑制,而乙酰胆碱可促进心电图变化
遗传学基础
类别
基因
蛋白
位点
突变的影响
BrS1
SCN5A
3p21-p23
功能丧失-Na+外流↓
BrS2
GPD1-L
G-6-ph. 脱氢酶
3p21
功能丧失-Na+外流↓
SCN5A基因突变见于20%~25%的临床病例,GPD1-L基因突变见于1%
尚有BrS3、 BrS4 、 BrS5
BrS1致病基因与LQT3同为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突变所致,但BrSI为功能缺失而LQT3为功能获得。有报告BrS1和LQT3有重叠表型。近年还发现家族性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也扩张型心肌病伴SCN5A基因突变。
预后
1. Brugada等:无论有无症状,临床诊断3年内猝死接近30%
2. Priori等:从出生到60岁,28%的病人,至少有一次心脏骤停
危险分层
晕厥和自发出现的特征性ECG
自发出现的特征性ECG
基础ECG阴性有或无晕厥
风险分组
人群百分比
10%
41%
49%
高风险
HR:
中度风险
HR:
低风险
治疗
异丙肾上腺素,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西洛他唑),奎尼丁等能使心电图表现正常化,但能否预防心脏性猝死尚待研究。安置ICD,作为一级或二级预防
(Short QT Syndrome, SQTS)
2000年Gussak、Brugada等首先提出新的综合征?
心率在80次/分以下时QT间期短于300~320ms,T波变窄而高尖。
排除继发性短QT如高钙血症、高钾血症、恶性高热综合征,酸中毒和洋地黄类治疗
可伴发房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颤动),昏厥和猝死
电生理示房和室有效不应期短(140~150ms)
心电图
一例SQTS2无ST段
一例SQTS3 T波尖,降支特陡
遗传学基础
类别
基因
蛋白
位点
突变的影响
SQT1
KCNH2
HERG
7q35
功能获得-K+外流↑
SQT2
KCNQ1
KvLQT1
功能获得- K+外流↑
SQT3
KCNj2
17q23
功能获得- K+外流↑
防治
药物治疗(尤其对婴幼儿童)试索他洛尔、依布利特、氟卡尼均无效;发现奎尼丁使休息时QT间期正常化(但病例尚较少,主要是SQT1)伴心室有效不应期延长,可试用
安置ICD作为一级、二级预防心脏骤停猝死
(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
1978年由Coumel等首先报告
肾上腺素能活性增高(身体运动或感情激动)引起室速导致昏倒或猝死
心脏无结构异常
平时心电图无异常表现,少数心动过缓
常染色体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