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济南历城二中高二( 44级) (历史)教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总序号( 02) 编写人: 张绪兰、王秀兰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问题, 采用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的方法; 对于“孔子及儒学的勃兴”这一问题, 采用阐释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对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这一问题, 建议采用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二、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三、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 2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 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 四处游说、讲学, 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 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吧! (二)讲授新课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分组讨论: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 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 在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 在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 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 一批以传播文化, 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二、诸子百家 1. 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 约前 372 ~前 289 ), 名轲,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 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主要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