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文档名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docx

格式:docx   大小:48KB   页数:4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docx

上传人:zhuwo11 2022/5/18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伤寒论》以下列哪项来论述外感热病
阴阳
六经
脏腑
三焦
卫气营血
2。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
王孟英
吴鞠通
叶桂
吴有性
余霖
3。 下列哪项不属《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的范围
A。 肺痿
风痱难,梗阻,胸膈痞闷,情绪舒畅时稍减,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偏 红而光,苔薄腻或黄,脉弦细而滑,治法不开郁,润燥,化痰,方选
A。 启膈散
B。 运脾汤
C。 通关散
D。 凉膈散
E。 开郁舒肝丸
29。麦门冬汤治疗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胃中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 嫩 红少津,苔花剥或无苔,
A。 化饮涤痰,降逆和胃
B。 温阳养阴,和胃降逆
C。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D。 疏邪解表,化浊和胃
E。 消食化滞,和胃止呕
下列哪项不是泄泻的主要诊断依据
A。排便次数增多
B。 粪质清稀,甚至如水样
C。 便下完谷不化
D。 有脓血便
E。 泄势或缓或急
31。 肝气乘脾型泄泻,治疗时应首选
滋水清肝饮
参芩白术散
保和丸
痛泻要方
四神丸
32。 驻车丸治疗哪型痢疾
休息痢
阴虚痢
虚寒痢
疫毒痢
湿热痢
33。 治疗“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加重,口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大便不通 手足厥冷,苔薄白,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通脉四逆汤合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合乌头桂枝汤
木香顺气散
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
34。下列哪项便秘选方不适宜
A。 气秘:六磨汤
B。 气虚秘:黄芪汤
C。 血虚秘:首乌丸
D。 热秘:调胃承气汤
E。 冷秘:济川煎
黄疸主要特征为
A。 目黄,身黄,尿黄
B。 目黄,尿黄,便黄
C。 目黄,尿黄,有传染性
D。 阳黄,阴黄,急黄
E。 尿黄,身黄,传染性
“急黄”见症不包括
A。 发病急骤
B。 黄疸发展迅速,颜色如黄金
C。 兼见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
D。 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或细数
E。 冷汗淋漓,神昏谵语
积聚晚期积块坚硬,长久不消,疼痛加剧,正气渐衰,应选用
A。 八珍汤合化积丸化裁
补天大造丸
附子理中汤
半夏泻心汤
E。 膈下逐瘀汤
内伤头痛的治疗***不包括下列哪项
平肝、清火
化痰、祛瘀
滋阴、养血
补气、养血
散邪、疏风
眩晕病因除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外,还有四种;下列哪项不是眩晕病因
气血亏虚
脾肾阳虚
痰浊中阻
瘀血停留
感受外邪
下列哪项不能作为痿证、厥证和中风的鉴别要点
A。 是否反复发作
B。 是否发作后不留后遗症
C。 是否有相关病史
D。 是否有中经中脏之区别
E。 是否有四肢逆冷
舌•失语,腰膝酸软无力、心悸气短,二便失禁,头昏眼花,舌瘦小或舌卷,苔白、脉沉细,
可用下列哪种方药治疗
地黄饮子
牵正散
解语丹
天麻钩藤饮
补阳还五汤
42。下列哪项对水肿病因论述失误
A。 湿热疮毒,内侵脾肺
B。 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C。 房劳多育,内伤肾气
D。 上焦寒盛,心阳不蒸
E。 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43。无比山药丸治淋证,能够
A。 健脾益肾
B。 补肾固涩
C。 分清泄浊
D。 滋补肾阴
E。 补中益气
腰痛病因病机不包括下列哪项
气滞血瘀
寒湿外侵
湿热所伤
D。肾亏体虚
肝阴不足
45。消渴证见烦渴加重,头痛,恶心呕吐,唇红舌干,呼吸加快,脉细数无力。治疗 时应 用
杞菊地黄丸
五味消毒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黄芪六一汤
生脉散加味
参附汤
46。痹证概念未论及下列哪项
A。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病因)
B。 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病机)
C。 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病变(病位)
D。 疼痛、麻表、重着、肿胀、活动不利、灼热(表现)
E。 每遇劳累寒冷等加剧(诱因)
肺痿出现喘息气短,唇甲青紫,吞咽困难,言语不利时,还可见除哪项外的症状 表现
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
脉大而躁疾无力
面色缘缘正赤
48。 内伤发热的主要临床特征不包括
A。起病缓慢
B。颧红如妆
C。病程较长
以低热为多,可见高热或自觉发热
五心烦热伴内伤虚损诸见症
49。 下列哪项最适做肝郁发热的首选方药
小柴胡汤
柴胡疏肝散
丹梔逍遥散
龙胆泻肝汤
泻青丸
50。 下列虚劳治疗原则哪项不适宜
A。 根据病机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清热***
B。 根据五脏病位,增强治疗针对性
C。 根据标本缓急,攻补适度
D。 注意调补脾肾以滋化源
E。 注意补益药物的大小轻重,恰当运用
51。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妇产科专著是
《校注妇人良方大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