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6 .说勤奋主备学校:镇江市实验小学主备人:林霞审核人: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 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列举事例的匠心:天资聪颖的,要想有成就需要“勤奋”;天资不好的,只要勤奋也能有才成就。这两个事例表面看是并列的关系,课文呈“总-分-分-总”的段式。其实,往深处一想,我们就发现了作者在论证观点时的严密:古人、今人,事例全面;天资好坏,一正一反。结果却都是依靠“勤奋取得了成就”。这样,作者把道理说的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学习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事例, 体会司马光、童第周之所以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勤奋,懂得勤奋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幻灯课件【资料链接】司马光( 1019 ~1086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 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 灭后周以前(公元 959 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童年时的司马光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 “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 “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将胡核去皮,他姐姐问他是谁做的,司马光回答是自己剥皮的,父亲责备他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司马光自此便不再说谎。“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今开封)、洛阳一带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童第周( Tung TC),男, 1902 年5月出生,浙江省鄞县人,是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