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屈原:中国古代咏物诗的开山之祖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在继承《诗经》
所开创的比兴手法的基础上, 经过自己不断的发展与创造, 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影响深远的 “香草美人 ”比兴传统,这也成为
不甚兮轻绝。 交不忠兮怨长, 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湘君》 )的被弃现实,描写总是带着些哀伤情绪,总会涕泗交横,担惊受怕于美人迟暮。也就是说,当屈原不能见容于浊世,遭受妒忌与离间时,
他在作品中已经习惯于借 “美人 ”际遇或自喻或喻人,悲叹时光的
流逝,人生的多艰。屈原的作品不仅写美人以譬喻,也借草木抒
怀,其中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香草比美德,又有臭草比恶
德,并进而把各种草木都人格化, 如在《离骚》中,屈原用鲜花、
香草比喻人高洁的品质: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彼时乎吾将刈。
又用臭草萧艾比喻变节者或恶人: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
好情之害也 固时俗之从流兮, 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此兮,又况揭车与江蓠 ?
屈原通过运用比喻与对比的手法, 谴责变节者的无行, 悲鸣那世风日下、 不从流俗忠而被谤的现实, 使本属自然无情之物的草木带上强烈的情感特征。但这样的打击也不会改变他的志向,激愤之下他仍然抱定主意,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
悔”(《离骚》 )。闻一多认为: “盖楚俗男女相慕,欲致其意,则解
其所佩之芳草,束结为记,以诒之其人。结佩以寄意,盖上世结
绳以记事之意。 己所欲言, 皆寓结中。 ”在屈原笔下, 已经把香草
从原来的社会交往用途进而扩展到譬喻人的德行秉性。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一书中将我国古代比体诗分为四种:
咏史、游仙、艳情、咏物。咏物诗之所以被归入此类,是因为咏
物之作具有以物比人的特征。 从咏物诗的发展历程来看, 虽说《诗经》中的一些篇目描写物象也采用比兴手法, 但它们多是一种托物起兴的手段,如前所述,物象并不是全诗的主体。而屈原在作
品中运用 “引类譬喻 ”的手法,将自然物与人的道德品质以理性化的视角联系起来,形
成“香草美人 ”的审美观。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
说:“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
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申述汤武,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
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汗泥之中,
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作者敏锐地抓取屈原在作品中借物以抒怀抱的特点, 他的多感的内心世界、 耿直无隐的人生境界通过这样的手法而展示于世人面前。 但是,屈原在创作的时候虽然寄予所咏之物以人的情感, 但绝不失其本身物性之美, 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 ·辨骚》中所说: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当我们去读他的 《橘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