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共 34 集一样,
不是所缘,而被认为是其他的东西。每一极微都舍离其他极微,非根所摄。
但很多极微,互相依存,属根所摄。极微于相依位和不相依位,体性无别,
或是一根摄性,或非根摄性。假若互相依存的极微而为识境,则于识上瓶
壁等分别,就不应当有,因为极微没有此相。而且,识则异显现,境则异
相,即为大过,不合道理。而且,诸极微如柱等一样,从胜义来看,是不
存在的,因为极微有上、中、下之分,则极微不应当有东、南、西、北等
之分,则极微理应如识一样,无质碍,无方分。如是,虽无外境,识即为
境相产生,应许如同梦中识一样。过去、未来的受等,不生具此相识,因
其已灭及未生故,现在的受等,亦不生现在的具此相识,因为没有正生时
之位。于识的已生位,因为此相已生,没有任何可作的,意识亦无所缘生。
或复有难:若无真实的我和法,假说也应当没有。假说依三而有,缺任何
一种都不能成立,即真事、似此余境及此二共法。如真事为火,似此为儒
童,此二共法或赤性或猛性。将儒童说成是火,这就是假说。于此,火童
依类、实假说。然而,这两种假说都不能成立,此中共法或赤性,或猛性,
并非属于类。无共法,儒童假说就不合理,则成大过。假若此类不具共法,
猛性、赤性之懦童,类之假说也会成立。若类无,由于猛性、赤性之儒童共 34 页 - 4 -
现见,不相离性非理。于不相离性的假说是没有的,因为如火之儒童中有
类一样。所以,于儒童之类假说是没有的。依实假说也没有,因为没有共
法。并不是火是猛德或赤即于儒童,为什么呢 ?因为彼此相异。因为差别的
与自相依的相关性,无火德而于儒童假说为火,也不合理。如果因与火德
相似而说为合理。这样,因为火德猛、赤与童德猛、赤相似,假说即合理。
但火童不合理,因德相似而不相属,所以依实假说,并不合理。真事非有,
因其自相超越一切智和言诠境界。由为于胜义及诠表智慧,依德相而转,
不触其自相。否则,德将虚无。因为除智和言诠以外,不会有其他实体自
相的方便施设。所以,因为没有于言诠自相之境的智和言诠,所以不应当
认为有真事。如是,因于声中没有系属,所以智及言诠也没有。如是,因
为没有能诠和所诠,所以真事也没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似事,而非真事。
所谓“似事”,是由那里不存在的东西而转起。 “真事”中的一切声音都象
是由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转起,所以“真事”是没有的。在此所说我及诸法
皆不存在,若假说不、成,则不应理。不知道识变差别有几种 ?为了显示这
些差别,而说颂曰:
此能变唯三。
若于此处假说我及假说法,而且,这种假说是由因性和果性而有。此
中因能变者,即于阿赖耶识中异熟及等流习气的增长。又果能变者,由于
异熟习气的作用,使宿业断尽,阿赖耶识于其他的众同分中生起。又由于
等流习气的作用,诸转识及染污意从阿赖耶识生起。此中,诸善、恶转识
于阿赖耶识中生起异熟、染污意只生等流习气。所
说的这三种能变不被所知,为了显明其分别,故说颂曰:共 34 页 - 5 -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这三种能变,称为异熟、称为思量、称为境的了别。此中,由善不善
业习气的训力,如是引发果的生起,这就称为异熟。因为染污意恒常思量
为我性,所以称为末那 (manana,思量 ) ,因为色等外境的显性,眼等六识
成为境的了别。因为还没有说明其自相,所以仍不被知。为了说明其自相,
故说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所说的“此中” ,是指无间所说的三能变。所说的阿赖耶,称为藏识,
又称为异熟识。因为此中是一切杂染法种子的所依性,所以称为藏识。阿
赖耶与所依,只是异名。于此识中执持一切法为果性,并相应。或者,此
识执持于一切法中以为因性,并相应,这就是阿赖耶识。识别即为识,由
于善、不善业异熟性故,而处于一切界、趣、种性、生中,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