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4
文档名称:

2022四川自贡荣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模拟训练卷(第1次).docx

格式:docx   大小:171KB   页数:1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2四川自贡荣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模拟训练卷(第1次).docx

上传人:燕燕盛会 2022/5/21 文件大小:1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2四川自贡荣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模拟训练卷(第1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22四川自贡荣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模拟卷
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试题:共200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保全的利益
B: 对正在进行行凶、***、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C: 主观上具有防卫的意图,而保护非法利益、防卫挑拨、相互斗殴等不具有防卫意识
D: 实施正当防卫时间必须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A[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损害的自卫行为。构成要件:(1)起因条件:现实的不法侵害。(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主观条件:具有防卫的意图,保护非法利益、防卫挑拨、相互斗殴等不具有防卫意识。(4)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5)限度条件: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防卫行为和侵害行为必须基本相适应。《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是指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遭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加以避免时,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权益而保护较大的权益免遭损害的行为。构成要件:(1)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迫在眉睫。(3)对象条件:无辜第三者的权益。(4)主观条件:具有避险意图。(5)限度条件:损害的利益应当小于所保全的利益,生命权大于健康权,健康权大于财产权,财产权之间可以进行价值比较。
本题是选非题,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项。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乙替甲还款,并对甲说这800元就算给你了。”甲称将来一定奉还。事后甲还了乙500元。后二人交恶,乙要求甲偿还余款300元,甲则以乙已送自己800元为由要求乙退回500元。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_____
A: 甲应再还300元
B: 乙应退回500元
C: 乙不必退回甲500元,甲也不必再还乙300元
D: 乙应退还甲500元及银行存款同期利息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乙替甲还款后取得丙对甲的标的为800元的债权,乙“这800元就算给你了”的表示属于赠与的意思表示,但赠与是合同行为,需要取得受赠人的同意才能发生法律效力。甲称将来一定奉还实际是对乙赠与的意思表示的否定。乙代为清偿后成为借款合同当事人,依《合同法》第211条,未约定利息视为不支付利息。因此甲偿还500元的行为有效,乙无需返还,甲还需再还300元,故选A。
“仁者爱人”,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_____。
A: 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的精神
B: 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
C: 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D: 热爱劳动,重视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 A【解析】先贤所提出的观点,都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故选A。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A: 三十五
B: 四十
C: 四十二
D: 四十五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宪法》第79条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故本题答案选D。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甲某以4辆自行车抵押给乙某,并签订合同。次日,甲某、乙某去有关部门办法抵押登记手续,由于两人疏忽,漏登记2辆。
下列对本案中的抵押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抵押合同成立,抵押合同标的为2辆自行车
B: 该抵押合同成立,抵押合同标的为4辆自行车
C: 该抵押合同成立,抵押权的标的都不可以对抗第三人
D: 该抵押合同成立,抵押权的标的都可以对抗第三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易错项为 A
答案B。
抵押效力自合同成立时成立,只是登记后可以对抗第三人。本题中,合同意思基于双方共识,合同成立,标的物为4辆自行车,其中登记的2辆可以对抗第三人,没有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故选B。
,回答下列5~6题。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视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