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宏观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综合。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企业所愿意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6、工资刚性:由于行业工会力量强大,降低货币工资将会遭到工会的强烈反对而难以实施,因而货币工资呈现出只能提高而无法下降的特征
7、工资粘性:是指货币工资水平较为稳定,其变动很缓慢。
8、菜单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
9、市场出清:就是指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情形,这时没有超额供给。
10、总供给冲击:是指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状况发生突变,从而使总供给发生急剧变动,导致SAS曲线较大幅度移动。
11、价格粘性:是指产品价格的变动迟缓。
第五章 失业
1、失业者:是指年龄在规定范围段(如美国规定16~65周岁),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
2、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市场或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正常摩擦所产生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及劳动供求区域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失业。
4、周期性失业:是由短期的需求不足所造成的。
5、自愿性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机会,但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发生的失业。
6、非自愿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劳动需求,导致许多人在现行工资率水平愿意工作却找不到工作。
7、隐性失业:是指形式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就业者提供的边际产值低于企业的边际劳动力成本,甚至提供的边际产值为零或为负数。
8、自然失业率:是自然失业与总劳动力的比率。
9、充分就业:指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时的社会就业状况。
10、效率工资:是指高于市场工资率,使企业员工勤奋工作的工资。
第六章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简称通胀,它指的是经济社会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上涨。
2、通货紧缩:指的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下降。
3、温和型通胀:或称低通胀。它指每年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幅度在10%以内的通胀。
4、奔腾型通胀:指总体价格水平以每年10%以上,直至100%、200%等三位数的速率上涨时的通胀。
5、超级通胀:也称恶性通胀。它一般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每年上涨几十倍、成百倍乃至更高幅度的通胀。
6、实物资产:名义价格随通货膨胀同步提高,实际价值不变。
7、货币资产: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通货膨胀降低。
8、负资产(负债):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通货膨胀降低。
9、费雪效应:通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要求名义利率也上升1个百分点。
10、皮鞋成本:为减少货币持有量而发生的成本。
11、需求拉上型通胀:指的是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形成的通胀。
12、成本推动型通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胀。
13、结构型通胀: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通胀。
14、输入型通胀:指国外的通胀通过上涨。
第七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指的是政府通过调整、改变财政收入与支出来影响宏观经济,以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政策。
2、权衡性财政政策:又称为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原则是要逆经济波动的风向行事,即总需求过大时,通过政策实施压缩总需求;总需求过小时,通过政策实施扩大总需求。
3、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4、法定准备金:按法定准备金率提留的库存现金。
5、超额准备金:银行总的库存现金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6、存款乘数:是指初始存款所引致的银行系统存款总额的增加倍数。
7、基础货币: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
8、货币乘数:就是基础货币创造货币供给的倍数。
9、扩张性货币政策:指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的政策。
10、紧缩性货币政策:指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以压缩总需求的政策。
11、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以口头或书面等方式,劝告商业银行扩大或收缩贷款。
12、挤出效应: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
第九章 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总产出的增加,通常以GDP或人均GDP的增长来衡量。
2、哈罗德—多马模型所解决的正是:投资应保持怎样的增长率,才能使经济长期、稳定地均衡增长。
3、资本―产量比率:指的是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