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实证研究及经济学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实证研究及经济学分析.doc

上传人:彩霞 2022/5/2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实证研究及经济学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实证研究及经济学分析
乔大鹏 摘要:文章对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失业率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分析得出:投资结构、适龄人口就业高峰的来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未能带动就业弹性上升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完善劳动一个百分点。因此,奥肯于1970年提出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即奥肯定律。奥肯定律从数量方面给出了维持失业率不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在这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影响。
然而这些数据是从美国历史数据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这种经验关系只适于美国,不一定能适用于中国。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经验关系如何,应有自己的值,跟国外比没有意义。而且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比也可能不同。就业问题本质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简单的经济问题,当然就业总量扩张与经济好坏相关,但不能将二者划等号。中国目前在就业上出现的问题与总量扩张不足有关,但更严重的是结构问题,如产业发展不均衡、教育与市场脱节、劳动者缺少职业技能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做很多事。如果这些结构问题解决了,全社会就业水平会进一步提高,那时会出现高增长、高就业增长的好结果。

二、我国经济增长未能带动就业弹性上升的原因

(一)投资结构方面的原因
偏向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得我国是典型的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发展模式,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但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得高投资增长率在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动相应的就业增长。
首先表现在所有制方面。投资在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的不平衡现象虽有所变化,但就业的滞后效应依然存在。国有经济一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拉动内需,近年来政府主导和引导的投资行业取向非常明显,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超过非国有经济。我国城镇新增上千万的劳动力中,绝大部分都被非国有企业所吸纳,然而,受制于融资体系的不健全,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却普遍存在着“贷款难”问题,成为阻碍它们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它们吸纳就业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其次表现在工业类型方面。投资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工业和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之间的分布未能得到很大改善。我国是个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的国家,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呈现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的扩张期的特征,与这种比较优势发生了偏差。近年来增速差距有所缩小,但基本格局仍未根本改变。
最后表现在外来资本投资影响。引进投资是弥补我国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举措,然而,外商投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由于其产业偏好和技术选择而受到抑制。目前,我国每年利用外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十分之一左右,但现有引进投资体制弊端使得外国对内地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资本劳动比要大大高于其它经济类型。

(二)适龄人口就业高峰的来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具体说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口政策失误,人口增长抵消就业岗位增长。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减缓了人口增长,但由于过去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另外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参与率高,也是造成就业压力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企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国的企业结构不合理,有较大就业